崔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院总建筑师。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之后,他就进入了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由他主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逸夫教学楼获得了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体育馆,也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三等奖,首都博物馆和北京人民大学图书馆也都是他的作品。今天,设计娘带你重温崔愷在建筑设计中留下的中国文化记忆。西浜村·昆曲学社在江苏昆山阳澄湖东岸的西浜村北侧,设计师崔愷用草泥墙面、竹木板条等真实的材料,把四栋荒废的老房子改造成粉墙黛瓦的昆曲学社,将年前的诗情画意、曲调音律,植入到这个昆曲文化发源地的乡村中。西浜村不仅仅是个鱼米之乡,而且还是昆曲的发源地。可遗憾的是,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会唱昆曲的不多了,很多小孩更是不知道昆曲。设计师就想能不能在这个地方盖一个小小的昆曲学校。“这个院子在里边,在由竹格栅围绕的院落和走廊当中能感觉到光影的变化,能感觉到艺术气息。当时设计的这些竹格栅的密度实际上是跟昆曲的韵律有关系的,阳光照下来,地上的影子就像乐谱一样,时缓时紧。”“再往后走,就到了我们用竹子在河边搭建的戏台。一般的戏台都在室内,而我们觉得因为它是一个学校,所以它这个地方演习昆曲的时候实际上需要舞台,但这个舞台不一定是在室内。在这个昆曲学社当中,我们的小舞台可以聊天,也可以演习昆曲,同时欣赏水乡风貌。”在小河道的对面,设计了用砖、用石头砌的坐席,坐在那就可以隔着河看昆曲,就变成了水乡上的实景剧场。在看舞台上的演出的时候,同时能看到旁边的白墙灰瓦、竹林曲径,欣赏昆曲发生、发展的环境、意境。锦溪·祝甸古窑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担纲设计的锦溪祝甸村古砖窑文化项目,让这个集滨水生态和砖窑文化双重优势的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祝甸古窑还被中国住建部评为“田园建筑一等优秀实例”与“最佳废旧建筑再利用实例”。改造就从将村口废弃的砖厂变为砖窑文化博物馆开始。老砖厂顶部的工棚,瓦坏了,到处漏天。而崔愷发现这些“漏天”实际上很有魅力。所以制做了一些塑料瓦,把它跟老瓦混合在一起镶嵌在屋顶上。最终呈现出来,是一种非常绚丽的,室内的自然采光的景象。在光斑陆离的屋内打造放松、自然、宁静的室内氛围,使整个场所让人能够静下来,慢慢的欣赏展陈,耐心的体味造砖文化。除了对窑体本身特色的保留,崔愷还将窑厂旁边的棚子整体修缮,老旧的棚屋摇身一变,成了文艺范儿的咖啡厅与书店。在体味砖窑文化的同时,还能静静的品味咖啡香茗。窑厂旁边的小港湾,也是一个景观。这里修建了精致的民宿,串联成排。民宿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分为十栋小单体,总计数十间客房。民宿酒店与砖窑文化馆隔湖相望,建筑沿平行于水岸的方向布局,使人得以充分享受周边的自然和建筑风光。保持了村落原有的院落空间,又结合新的功能需求进行了改造,将以往对内服务主体建筑的辅房转而向外侧开放,形成了生动多变的街巷空间。让吃,住,行,文化,在这里汇聚起来。玉树·啤酒屋藏族人聚居的青海玉树开了一家德国啤酒屋。挂着德国国旗,人们走进去,都说没想到玉树还有这种地方。啤酒屋开在结古镇的康巴艺术中心。这是建筑师崔愷在玉树震后重建中的设计作品。在这里,我们似乎能窥见玉树人地震之后新生活的一隅。对崔愷来说,他在设计中就期待着这里有像啤酒屋这样的小店出现,希望玉树人更多地参与到建筑的使用中来。“我们在设计当中呢,实际上主要是想结合藏区的城市特点,能够做符合藏区文化的,延续城市肌理的这样一个建筑。我们当时找到了震前结古镇的照片,大量的房子都是低层的,非常有机地生长出来的,不像规划出来的,有很多横平竖直的大街。”“在康巴艺术中心规划的格局上,从开始我们就希望它是一个很有机的、组合式的方式。两万平米对内地来讲,实际上是一个中型建筑,它完全可以做在一个屋顶下,而我们在那呢,特意把它拆散。扭转的角度,高低的变化,都是经过了精心的推敲。然后在建筑之间,我们希望创造原本藏区城市建筑尺度的一种小街小巷。”在建筑立面上,崔愷也希望能用藏族人熟悉的材料和风格,来拉近人们和建筑的距离。玉树的藏式建筑多用片石垒砌,但是在抗震等级较高的地区,过高的石材垒砌存在掉落风险,也无法做到快速建造。“所以后来我们就想,在工地上堆着很多比较粗犷的混凝土砌块,你从来不会把它想成是一个外装修材料,可是在玉树,我们觉得,是有这种可能性的。”利用率最高的算是建筑前面的广场。夜幕降临,人们在广场上跳起了锅庄。啤酒屋老板则把店门口的灯打开为大家照亮。这座传承着藏族文化的啤酒屋已经完全被当地人所接纳,融入了他们的生活。编辑:设计娘、晓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