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海黄浦上海黄浦收录于合集#烈日下的坚守17个
前不久,中国大戏院上演“九韶清音”昆曲清唱会。90后青年昆曲演员张冉一人扮演不同性情、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多种女性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所以能在舞台上“轻松”驾驭不同角色,与张冉平日里不懈的努力密不可分。
练腿、练胯、练腰、吊嗓子练唱。酷暑季节里,一个多小时练下来,张冉身上的衣服几乎湿透。“早起练功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现在已经深深刻在基因里了。小时候在艺术学校,发现自己接受能力不是很强,就额外的下很多功夫。记得那时我比别人都早一个小时训练,晚一个小时离开练功房,有时早上四点半就起床了,天还没亮就往练功房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身在梨园的张冉一直坚守祖训。即便是在三伏天里练功,也一直关着空调。“不开空调是为了保持那份吃苦耐劳、练功不辍的精神毅力。”
虽然是文戏演员,但在基本功上张冉丝毫没有偷懒。文戏演员也要练功,为的是拓宽艺术之路,一个好演员必须文武兼备。《南柯记》中,为了表现瑶芳公主文武双全、刚柔并济的飒爽英姿,张冉在娴雅中多了一分傲骨和巾帼英气。《红梨记》中的谢素秋一角,与其他闺门旦相比较,性格更加自由外放,张冉步子轻盈,细节动作极多,举手投足间与人物相当契合。“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戏曲艺术是一门不能造假的艺术,你稍一松懈,步伐、动作都会变形,眼尖的戏迷一眼就能看出来。”
演员在夏天演出同样非常辛苦,特别是户外演出的感觉只有自己体验过才知道。“之前演园林版《牡丹亭》时,天特别热,但我们还要裹三层戏服。记得有一天,我在台上就感觉特别头晕,眼前一片模糊,其实就是中暑了。但还是坚持演下来了,结束时从里到外,衣服全都湿光了,贴在身上非常难受”。
作为昆曲的第五代传人,张冉已经开始当老师,有了自己的学生。年,她在黄浦区成立了上海张冉昆曲艺术工作室,致力于传承昆曲艺术,包括开展昆曲剧目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以及昆曲艺术的普及、宣讲与推广等。夏日炎炎里,除了自己练功排练,为年底大型演出做准备外,她每周都会给学生上课,同时也不忘找时间下社区进楼宇开办讲座,做一个昆曲“解码员”,带领观众走进传统戏曲的大门。
“小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到老年大学的长者。四年里,来听我讲座的市民大概有三、四万人。我到上海大学讲全本《牡丹亭》,大学生的反响很好,结束之后就向我要票。对于青年人来说,昆曲其实对他们有天生的亲和力。因为昆曲演的都是才子佳人,说的都是爱情,来看古代人怎么谈恋爱,这对当代青年人本身就具有吸引力。是青年人的故事,就应该由青年演员来演给青年人看。”
记者/盛寅敏
编辑/黄骞文
图片/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