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杜丽娘太美了大运河边她有一间昆

钱江晚报

杨崑在《牡丹亭》中饰杜丽娘

元宵节的晚上,杭州红星剧院后台,“京韵昆腔闹元宵戏曲晚会”即将开场。

穿过攘攘的走廊,倒数第二间,一袭粉粉的“杜丽娘”在五彩戏装的高高衣架后露出小半边的身影,仿佛一抹早来的春色。

这一身,杨崑两小时前就扮上了。久别舞台的她,有些兴奋。从去年年中至今,这位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浙江“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孵化计划的对象,还是第一次在剧院舞台与戏迷面对面地表演。

“杜丽娘”缓缓下了旋梯,来到候场区,执起那把金面扇,站在暗角,酝酿着“怎知春色如许”的情绪。

当一声“小姐啊~”飘出来,这时观众席上掌声四起。

杜丽娘来了。

传承花旦大家

这一场折子戏《游园惊梦》就几分钟的表演,准备起来却一样都少不得,扮好后就不能坐,累了只能往墙边靠靠……对杨崑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更大的挑战是第二天晚上的《牡丹亭》专场,要拼尽全力。

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整一套小全本《牡丹亭》的上本,要连唱两个多小时,期间几乎没有休息,换装都是掐着秒表算的。

“上本比下本累多了,唱腔之外,走位、身段、动作、眼风,一晚上演下来,汗衣全湿透,脚不听使唤,路都走不了。”杨崑说,但是她演过那么多闺门旦,最欣赏杜丽娘的至情至性,“可能跟我自己有点像吧。”

当年,在江山市艺训班跟杨崑一起学戏的伙伴,讲起往事多加了点戏剧性。“她呀,死活都要去杭州学昆曲。捡了几件衣服,打包扔过墙头,一溜烟儿跑了。”

“她们编过头了。”杨崑笑,“我去浙江昆剧团是人才引进,这个机会一直等了我两年,年才下决心。就是走的时候潇洒了点,不管前路如何,去了再说。”

杨崑报到后不久,正逢两团合并成浙江京昆艺术剧院(现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她稀里糊涂地就撞上了“求都求不来”的运气,得到“传”字辈张娴、“世”字辈龚世葵、“盛”字辈王奉梅这三位昆曲旦行大家的亲传。

当时,张娴老师已逾八旬,讲一口苏州、上海话,待杨崑就像亲孙女。下午在她家里学完戏,杨崑常被老师留饭,陪着老太太喝点“花酒”,“老师讲的花酒就是对着盆景花草喝点小酒。”

2月16日《牡丹亭》专场的海报,是杨崑演“写真”那一出的特写,这是她最喜欢的一出戏。“双手执笔是王奉梅老师教的,当时见老师摆了几个样子,就想学,姿态特别美,更有书卷气。”

王奉梅老师教杨崑细抠这出戏,有趣的是“老师自己演,只照当下的心情和审美来,有时两支笔,有时一支笔,很随意。”杨崑笑起来,“从王老师这里,我感受到的就是澹泊两个字。”

“写真”演的是杜丽娘因惦念柳梦梅,茶饭不思,形容消瘦,为留住自己的绝代风华,她对镜描画姿容,也暗示了她将不久于人世。

跟着王奉梅老师抠动作,杨崑还去学了书法和国画,“画眉时要有画眉的样子,泼墨时要有泼墨的样子,题诗时要有书写的样子。杜丽娘是用尽了生命最后的力气,我得演出这种感觉来。”

“世”字辈的龚世葵老师,教了杨崑很多戏。“当时她退休好些年了,很怕她教戏累着。老师教戏像农忙时赶着收割,连吃饭也急吼吼的,扒拉几口饭又开始教,拼命地倾倒,我拼命地接,几天工夫就能把一本戏学下来。”

杨崑在《牡丹亭·写真》中的经典一幕

挑起《牡丹亭》大梁

“像冷门点的《刺虎》《活捉》,只要老师肯教,我什么戏都学。”杨崑像海绵一样,四方学艺——

跟着王奉梅老师学《牡丹亭》《西园记》《疗妒羹》《长生殿》;跟着龚世葵老师学《狮吼记》和《铁冠图·刺虎》等;还向张静娴老师学习《西楼记》《玉簪记》《占花魁》等。

上世纪90年代末,浙昆打算把《牡丹亭》小全本搬上舞台。她还记得,跟着汪世瑜、周世瑞、王奉梅老师去戏曲泰斗级人物徐朔方老师家里听讲《牡丹亭》,自己坐在小小的板凳上当书记员。

第一次听课,杨崑听得如痴如醉,还后悔好些地方没听明白,第二次带上了随身听。三堂课下来,她整理出厚厚一摞,“就写在那种绿格作文纸上,记了好几本。”

《牡丹亭》开排,杨崑分到C组,A组是汪世瑜与王奉梅。有几次,王奉梅老师没赶到,汪世瑜老师就拉着杨崑排。“真是求都求不来的机会!我跟着老师练,哪里要对视一下,哪里要抛个眼风……”

年,永昆(永嘉昆剧传习所,现永嘉昆剧团)排一个大戏《琵琶记》,需要借人。省文化厅和浙江京昆艺术剧院就派了杨崑。“苦点没事,能学到东西就行。我二话不说,去了。”

《琵琶记》的合作不错,所以,当永昆要恢复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时,又“借”了杨崑去演女主角,这回是特邀,她一人分饰贫女和“胜花”两个角色。

排戏是在夏天,排练房在一个火柴盒楼房的顶楼,没空调,只有电扇。她穿一套,带两套,一天下来全湿透。

这部戏,6个人演12个人。“记得有一位老师,一人演了四个角色。”《张协状元》参加了年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成为一匹黑马,一举拿下“优秀剧目奖”。

这部戏也让很多人忽然发现,永昆啥时候有了这么一个女演员?凭这部戏,杨崑后来获得“文华表演奖”。

永嘉归来,杨崑渐渐接过本团看家剧目《西园记》《牡丹亭》,她珍惜每一次与前辈名家的合作,在他们的带领和帮衬下,锤炼自己——

多次与昆曲巾生魁首汪世瑜及其爱徒陶铁斧合演;与冠生大王蔡正仁合作;与王世瑶、刘异龙、陶波三位名丑数次携手;在林为林、程伟兵、陶铁斧的带领下献艺台湾观众,被誉为“三王一后”等。

传习古运河边

春节前,杨崑在朋友圈晒出专场海报,马上有戏迷抢了5张,呼朋唤友从北京赶来看。能一个人整晚演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这样的昆曲演员极少了。

杨崑始终觉得,“文化艺术修养是演员完成从模仿到创造过程的重要法宝。”从老师那里学来一招一式,再抠动作、磨程式,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灵世界,活化技巧载体,才能找准最能对应角色的表演方式。

年,杨崑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成为田蔓莎教授的学生。3年后,她新编昆剧《岳飞夫人》作为毕业剧目,获得硕士学位,这也是目前浙江昆曲演员中“零的突破”。

“当下,昆曲传承没有问题,但剧场的受众面很有限。”杨崑想做的,不只是像老师当年那样,尽心尽力教几本戏,她更想让昆曲观众也建立起一种传承。

“昆曲的美育要从小时候开始,如果你接触过它的美,长大了即使偶然间碰上,也会有别样的回味。”她说,昆剧就像茶有回甘,会带来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在杭州拱墅区运河边的小河直街,杨崑有一间昆曲传习所。没有演出时,她就在此交流、教授昆曲,也会走出去,进学校公益教学。

“很多人来问我有没有线上课,社会有这个需要。我给浙大汉硕班的学生上过线上戏妆课,她们扮起来还挺像的。”

古巷深处,木门虚掩,椅子全部靠边,空调也没有开。杨崑穿着练功服,绕着桌子柱子,快步慢步,快步慢步——这种船步只见人在移,不见人在动。

大汗淋漓,却非常快乐。

“昆曲不会让我步履匆匆,跟着莫名其妙的节奏跑跑跑,跑到自己都认不清自己的地方。在这里,有昆曲,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原标题《在杭州运河边的小河直街她有一间昆曲传习所杨崑与美美的杜丽娘》。编辑袁华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