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全本戏体制被突破,它的删繁就简趋势具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本文乃“在那里过这片”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昆曲全本戏体制的形成与发展,造就了一批著名的传奇作家,如汤显祖、洪界、孔尚任等,既遵循全本戏的固定体制,又能有所突破。他们游刃于传奇规制中,创造性地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合情合理地安排情节、结构故事而又不落俗套。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传奇体制的长篇巨候、规模庞大,又制约了昆曲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使传奇艺术本身逐步走向了凝固与僵化。

昆曲演员在后头准备

许多文人所作的传奇,常常是结构松散、篇幅冗长、情节拖沓、内容纷杂、千篇一律、套数陈旧。因此,有识之士皆反对“依文落套”,提倡“旧谱新翻”“花样新颖”,要求“删繁削冗”“尽洗恶套”;追求艺术上的“异致”,成了晚明以来人们对传奇艺术独创性的强烈呼吁。随着社会需求和人们审美习惯的变化,昆曲全本戏体制最终被突破了,其总的趋势是删繁就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昆曲人物剧照

1.缩短篇铁

昆曲剧本的规模庞大,动辄四五十出。由于它篇峡冗长、情节复杂、节奏缓慢以及表演日趋细腻,因此很难将整本戏从头到尾在场上一—搬演。到了昆曲创作的后期,一本戏的出数,已大率减少到二三十出,有的甚至只有十出。迫于现实的需求,剧作家们也不得不考虑这种趋短的新风气。

昆曲人物剧照

明减燃循改本《紫钗记》批语说:“自吴中张伯起《红拂记》等作,止用三十折,优人皆喜为之。遂日趋日短,有至二十余折者矣。”清李渔在《闲情偶寄》里也主张“与其长而不终,毋宁短而有尾”。洪昇的好友吴舒凫将《长生殿》改为二十八折,分两日演唱,洪自己也认为是“快取简便”的做法。看来从清代初年以后,“缩长为短”改变昆曲传奇剧本形式,已是大势所趋了。

《长生殿》

2.删削曲文

删繁就简不仅表现于昆曲剧本总体规模的压缩,还表现于对各出曲目数量的删节。明王骥德在论及昆曲剧本结构时说道:“勿落套,勿不经,勿太蔓,蔓则局懈,而优人多删削。”可见在昆曲盛行的明万历年间,艺人们常在演出中删削无关紧要的曲文。清叶堂也认为:“谱中间有曲文太长,一人之力不能卒歌者,不妨节去几曲,以博其趣。”连厘定曲谱的曲学大师,尚且如此主张,可见减唱若干支曲子,当时已成司空见惯之事。

《长生殿》

在清代,戏曲艺人们根据剧场演出的需要删削曲文、修改剧本,已成为普遍的做法。对此,文人作家们既感愤然亦无可奈何,只能顺应潮流,调整自己的创作。孔尚任在写《桃花扇》时,已注意到删繁就简,他说:“各本填词,每一长折,例用十曲,短折例用八曲。优人删繁就简,只歌五六曲,往往去留弗当,辜作者之苦心。今于长折,止填八曲,短折或六或四,不令再删故也。”

《桃花扇》

3.搬演折戏

删繁就简更为突出的做法是演出折子戏。折子戏,指从首尾齐备的全本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这种出目,关目精彩,唱做俱佳,属全本戏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玉等记》中的《琴挑》《追舟》,《十五贯》中的《访鼠》《测字》等。演员的唱、念、做、舞颇有独到之处,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的精品。明代后期称这种出目为“摘锦”,意指“摘”一本传奇之“锦”,表示所选皆为剧中的精英。

《牡丹亭》

折子戏节选全本戏精粹,淘汰冗杂,又经舞台反复锤炼成为演出精品。它们或矛盾尖锐,或做表精湛,或唱调优美,或科浑丰富,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其演出一般有两种形态一为从整本戏中选取情节连贯、表演精彩的若干出,组成一台戏。它看似几个单折,情节却有始终,演来又见紧凑,在传奇本事深为大众了解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演出方式。二为从数本传奇中各选取最精致的一两出,组成花团锦簇的一台戏。这样既可使故事情节不复相同,又可使角色行当各显所长,舞台场面冷热相济,满足了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游园惊梦》

折子戏的演出,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已经兴起,至清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摘锦”之风愈演愈烈,折子戏全面取代全本戏,昆曲艺术逐渐完成了从首尾俱全的整本戏向连缀数出单折演出格局的转变。清康熙以后,风行的折子戏主导着整个昆曲舞台,昆曲依靠“异致”后的折子戏延续着其舞台生命,而折子戏的演出方式竟然又使昆曲艺术繁衍了两百多年。今日昆曲舞台仍保留有传统折子戏四百余出,其演出形式基本上沿袭了清乾隆、嘉庆以来的规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