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花旦丨耄耋之年,传承经典,简析中

《古巴花旦》是魏时煜执导的香港纪录片电影,将不为人知的古巴华人历史呈现在观众眼前。古巴华人的历史源于年,年后,《古巴花旦》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参展。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一部影片,让观众哭掉了半升眼泪。该片通过两位古巴耄耋之年的老人平凡而又波澜壮阔的人生,一致致力于传播中国戏曲文化,带领观众感受着戏曲文化的魅力。

《古巴花旦》剧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戏曲方面,剧种大约是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字更是惊人:可以万数计。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剧种:如京剧,越剧,吉剧等等。

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戏剧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中国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表演体系,才得以在岁月轮转和沧海桑田之中流传了几千年。唱念做打,说不清的爱恨情仇;生旦净末丑,言不尽的离合悲欢。

《霸王别姬》剧照

一曲霸王别姬,阴阳和合,刚柔相济,其中的侠骨柔情不知迷得多少痴男怨女,如痴如醉,乍梦乍醒。经典就这样一代代传承,我们也品味着戏曲的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人,传承中国戏曲文化,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却是两位耄耋之年的古巴老人在孜孜不倦的传承着中国戏曲文化。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这两位人,89岁的黄美玉和87岁的何秋兰。

1.两个古巴女孩,年少接触中国戏曲粤剧,这一爱就是一辈子。

演出中的何秋兰和黄美玉

今年89岁的黄美玉,出生于年,父亲是广东人,母亲是古巴人。黄美玉有一半的中国血统,却只会零星的粤语,如自己的中文名字,年纪,而粤剧中的台词则全靠西班牙文注音死记硬背。

年,古巴华侨公立中华学校成立了。4岁的何秋兰和6岁的黄美玉成为了同学,一起学习了中文。美玉看到了已参加国光剧团演出的何秋兰,我喜欢他唱戏的样子”,于是美玉也加入了剧团。

剧团中和他们一起学习的大多是古巴生的华人,经过嗓音测试,秋兰适合演花旦,美玉适合演小生,两个女孩因相同爱好越走越近,形同姐妹。成年后的黄美玉考入了哈瓦那大学,学商务和外交法。毕业后黄美玉进了外交部,后来在科学院工作。

年轻时的黄美玉和何秋兰

今年87岁的何秋兰,出生于年。何秋兰是纯正的古巴人,却会讲普通话,会写繁体字。原来,何秋兰一出生,亲生父亲就得病去世,最后几经波折,母女二人被中国男人方标带回家中。

养父方标是个戏曲迷,来自广东,从小就痴迷粤剧,和著名粤剧行家关德兴一起学艺,后因家中反对学戏,19岁时从广东来到古巴,自此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在方标的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祖国母亲,他爱祖国,爱戏曲,他把这种热爱传承给了古巴女孩何秋兰。

多年的共同生活中,何秋兰认为方标是真正的爸爸,因为不管他去哪儿,都会带着秋兰,养父方标生活中和秋兰只讲中文,还买了很多粤剧唱片给她,所以秋兰才会在唱词页上标注汉字发音,甚至可以花一整天时间听粤剧。

何秋兰不仅会说中文,还喜欢写汉字,就这样她学会了写繁体字,并把抄好的歌词送给剧团中其他女孩。

何秋兰在八岁时第一次登台演出,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角色,却让养父方标开心不已。对于方标来说,那是中国戏曲文化在古巴的传承,这其中意义非凡。

何秋兰和黄美玉所在的国光剧团经常去巡演,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广大华人的热烈欢迎及一致好评。这些远在古巴的华人,距离祖国虽然遥远,但是他们都热爱看戏,因为这是接触祖国最好的方式,这份美妙的东西,让他们忆起了自己的家乡和文化。

2.耄耋之年,两位热爱中国粤剧的老人,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同时也完成了纪录片《古巴花旦》的拍摄。

黄美玉和何秋兰在广东佛山祖庙演唱

年少时两人在国光剧团的演出持续了十余年的时间,到了年剧团解散,何秋兰也结婚了,婚后她就在唐人街工作。至此30年间,她和黄美玉,再也没有联络过。

年古巴哈瓦那华人区成立了促进会,意在复兴唐人街的经济和文化,便把以前唱戏的女孩们重新找出来,希望她们继续唱戏,30年后,美玉重回到唐人街,看着唐人街的一片萧条,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在重组的戏班里,黄美玉与何秋兰再度相逢在一起。

导演魏时煜自年起跟拍黄美玉与何秋兰,小到舞台,大到表演服装及妆容都很简陋,历时七年时间,年纪录片《古巴花旦》完成。

年,《古巴花旦》的摄影师刘博智,邀请秋兰和美玉去中国。秋兰说:

那是她从小的梦想,但是没有机会。

年4月,何秋兰和黄美玉,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们不仅游览了广州,佛山,香港,还去了秋兰父亲的老家开平,在佛山祖庙,两人在老戏台上过了把瘾,这把瘾让她俩念念不忘,常常高兴的晚上睡不着觉。

黄美玉和何秋兰合作演出《王宝钏》

回国后,何秋兰写了一篇小小的自传,她说:

我们实现了人生最大的梦想,在中国度过了21天,到不同的地方演出和演唱,在各大学受到热烈的欢迎,收到很多的礼物,我能成为一个中国戏剧演员,是方标赐,他不仅是一位好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好父亲。

至今,在何秋兰的家中,依然保存着从方标老家寄来的锦旗,身在他乡,心怀祖国。

年11月黄美玉和何秋兰第二次来到中国,黄美玉还找到了父亲的亲人。

年3月15日,黄美玉与何秋兰第三次来到中国,这次她们不是来游览,而是受邀在香港油麻地戏院,举行连续三晚的演出。

第一场演出结束后,89岁黄美玉和87岁何秋兰太累了,黄美玉甚至拄着拐杖在台上演出。很多观众在演出结束后,涌进后台与他们合影留念,期间,她们几次嘱托观众:

不要忘记粤剧,这是一种古老的记忆,是父亲祖父的记忆,是曾祖的记忆,大家都爱功夫、太极,却没有人喜欢唱戏,我们试着不让这种文化在古巴消失,但是我们已经老了。

两位古巴老人对粤剧深深地喜爱,就是因为中国戏曲屡演不衰,她们的血液中已经融进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元素,中国戏曲也展现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出了中国戏曲文化本身就是一座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

3.无数人被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吸引着,这中间有名人、有普通人、有学者、有工人,每个人都在为传承戏曲文化做着贡献。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戏曲正在慢慢地淡出我们的视线。然而,戏曲之所有能够流传千年,与它本身的创作方式有关。戏曲就是把一些广为流传的小故事,配上地方方言及民俗乐器完成,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且生活气息浓厚。

《牡丹亭》剧照

白先勇先生为传承经典文化,献计献策,亲力亲为,把可能成为“文学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交给了昆曲复兴。白先勇致力于推广复兴昆曲艺术,制作推广了青春版《牡丹亭》。自年少与昆曲结缘,白先勇先生再也没有忘掉昆曲,时至今日,这部戏的火热程度仍未消散,并且使越来越多的观众爱上昆曲。

白先勇说:

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经过四百多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

传承艺术的岂止白先勇先生,还有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老师,为了支持抗美援朝,带领演出团队不辞辛苦,辗转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半年时间演出余场,还曾带领队伍来到朝鲜战场,冒着随时随地会被敌机轰炸的危险,为志愿军战士演出。

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在京剧的传承方面,有一个清新独特的存在,那就是王珮瑜,这个18岁就跻身“京剧名家”行列的小生,来到奇葩说,是为了普及京剧文化,并在现场开启了一段振奋人心的演讲:

京剧是国粹,然而我们已经不能够像一百年前京剧还一统天下的那个时代一样,假设所有人都是爱戏的,懂戏的,会听戏,所以我这些年做的非常多的一件事就是,走到更多的年轻人里面,去告诉他们京剧美在哪里?

网友评价她“当她谈到京剧的时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宠爱的感觉”。

王珮瑜

在昆曲《牡丹亭》演出现场,观众席放眼看去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百分之九十的人是第一次看,结束后他们站起来拍手拍十几分钟不肯走,后来很多年轻人说:昆曲是真美啊。

有这样一些热爱戏曲的人,在孜孜不倦地宣传着戏曲文化的魅力,并一代代传承着,他们想尽办法来吸引年轻人爱上戏曲,戏曲也在不断地创新中。

简言之,戏曲文化是我们的文化也是我们民族的标志,我们应该做好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究其根本,需要融入更多的时代因素,来促使戏曲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如白先勇先生、常香玉老师、王珮瑜先生等这样传承戏曲经典的人物来推动戏曲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中国戏曲生生不息,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的不竭源泉。地方戏曲剧种不仅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更是表现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承与弘扬戏曲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脸谱艺术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