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追忆昆曲大家张继青

北京皮肤病医院那里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王悦阳

有着“昆曲皇后”、“旦角祭酒”美誉的昆曲表演艺术大家张继青老师逝世了,83岁的年纪,在古时,算得耄耋之年福寿双全,但在医学昌明的今天,却不免令人生出一丝唏嘘、错愕与惋惜之情,感觉她实在走得太早,也太仓促了,怎么就舍得心爱的昆曲艺术,舍得离开热爱她的家人、学生与曲友们?今夕何夕,从此,天国犹闻“张三梦”,人间再无杜丽娘,怀想至此,不胜悲夫!

年,张继青出生于苏滩艺人之家,由于她在乌镇出生,乌镇彼时名为乌青镇,故名“张忆青”,她的青年时代,因生活困窘,曾作童养媳。解放后,先习苏滩,后习昆曲,名字亦由“忆青”变为“继青”,从此成为中国昆曲界乃至文化界一个响亮的名字,彪炳千秋。“继”字之一代,正是昆曲“传字辈”之延续。近百年之昆曲,数衰而不绝,幸赖南方之“传字辈”与北方之昆弋艺人维系。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倾全力于传统濒危艺术的抢救扶持,遂于上海有昆大班、于浙江有“世字辈”、于江苏有“继字辈”,因而使得昆曲艺术绵延至今,日渐全面复兴之盛况。可以说,张继青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第一代传统昆曲艺术的接班人,她的一生,也在继承传统,守正创新的道路上,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奉献终身。

张继青的表演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隽永,是公认的中国昆曲艺术表演大家。她标志着昆曲旦角表演的最高标杆,对旦角表演艺术产生广泛影响。一出《寻梦》被白先勇赞誉为“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满台的花花草草,这是象征艺术最高的境界,也是昆曲最厉害的地方。”年的晋京演出是张继青昆曲艺术生涯的关键节点。此次演出后,她成为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且当之无愧地成为榜首。对此,张老师曾对我笑言,梅花奖亦是因她而设。那时,张老师携《牡丹亭》、《朱买臣休妻》两部大戏进京,为《戏剧报》、《戏剧论丛》所邀“推荐戏剧演出”。演出之后,《戏剧报》、《戏剧论丛》惊叹其艺术造诣,随即推动设立了“梅花奖”,为当时一批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中青年戏曲名家,提供最高肯定、鼓励与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获奖那年张继青正好45岁,从此,梅花奖的申报年限就定在了45岁,至今未变。

荣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

张继青扮演《牡丹亭》之杜丽娘

张继青舞台绝唱,大师版《牡丹亭》压轴《离魂》

《牡丹亭》剧照

张继青最为拿手的折子戏,被誉为“张三梦”,即《牡丹亭》之《惊梦》、《寻梦》,《烂柯山》之《痴梦》。《惊梦》为尤彩云所授,《寻梦》为姚传芗所授,《痴梦》为沈传芷所授,皆是南昆之嫡传。这几出戏里,杜丽娘为闺门旦,崔氏则为正旦,杜丽娘之娇柔婉转、妩媚多姿,崔氏之泼辣爽利、可悲可叹,二者角色不同,戏路不一,性格各异,表演亦是各臻于其行当之极致。张继青能兼擅此二角色,足见其戏路广,成就高。

张继青另一经典,《痴梦》剧照

《痴梦》剧照

事实上,张继青一生从艺,最信奉“认真”二字,深知自身条件并非最为出众的她,舍得下足“死功夫”,每学一支曲子,都要练唱50遍之多,直到每一个小腔、气口、音色皆处理得圆润通透,游刃有余之后,才会学下一支曲子。不仅如此,每回上台前,她必提前三个半小时赶到后台,先要一丝不苟地与笛师、鼓师将演出曲目全部演唱、核对一遍,务求严丝合缝,精益求精,扮完戏后,则一言不发,默坐背戏,进入角色,一旦穿好戏服,就坚持站着,生怕坐皱了戏服……哪怕到了晚年,登台机会减少了,始终坚持每天练唱一个半小时,一般是唱足三折戏,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寻梦》……由此可见其认真与敬业。因此,在她晚年再度登台,在名家荟萃的“大师版”《牡丹亭》中压轴演出《离魂》之时,依旧能以情带曲,声情并茂,一曲《集贤宾》,引得现场观众为之痴迷、感动、赞叹不已。舞台上,年近八旬的张继青以此戏为自己一生辉煌的昆曲演艺生涯,画上了一个最漂亮且圆满的句号,舞台下,从化妆到背戏,她化妆间的门始终关着,门外热闹的鲜花、掌声与闪光灯仿佛与她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在她的心里,只有戏,只有杜丽娘。因为认真,才能完美,这一夜的流连婉转,隽雅辉煌,正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真真堪称绝代风华,人间绝唱的了。

清唱时的张继青

张继青一生与昆曲相伴相知。年少成名的她,很早就享有盛誉,以至于曾与梅兰芳、程砚秋、言慧珠等名家合作过的一代宗师俞振飞先生,都曾主动邀请张继青与他同台演出《写状》、《断桥》等戏,引起轰动。中年时,她又为昆曲界拿下了第一个“梅花奖”殊荣,还带着自己的代表作访问美国、欧洲、日本,影响巨大。她的一出《牡丹亭》,不仅拍摄了戏曲电影,甚至还启发了同辈的名家华文漪、岳美缇,让原本想着“革新”的她们,再度走上传承发展的守正创新之路,也影响了梁谷音,最终排演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离魂》……退休之后的张继青,在晚年更像是昆曲艺术的传业者与守护神,尽管早已功成名就,但在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的数度力邀下,张继青破例出山,不仅收了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沈丰英为徒,更手把手把自己的绝活一一传授,毫无保留,哪怕一个抖袖、一个转身,都要严格训练三十遍以上,务求精准。又为江苏省昆培养了单雯等许多优秀的昆曲闺门旦演员。在她的一众弟子中,还有日本“人间国宝”美誉的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张继青引领了昆曲表演的“南昆风度”,即精致、典雅、细腻、写意的昆曲经典美学风格。在她的口传心授下,《牡丹亭》掀起经久不衰的文化热潮,也为昆曲今天的繁荣局面,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可谓居功至伟。

张继青、姚继琨夫妇

白先勇与张继青

张继青老师的晚年,我有缘与她一起参与了大型文化纪录片《昆曲百种大师说戏》的拍摄工程。前后历时五年的时间里,张老师不顾年高,多次往返于南京、苏州之间,认认真真地录制了近十出自己最拿手的代表剧目,每次的录像都长达五六个小时,印象里,不善言辞的她从没有什么华丽的话语或惊人的句子,口头禅总是那句“这个很好的……”边说边比画起“传字辈”老师教授的身段、动作、步法,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她的语言很朴实,内里蕴含的情感却很深厚,前辈教授的艺术精华,自我实践的艺术经验,此时此刻,毫无保留地一遍又一遍示范给大家看,让后辈学习、记录、传承下去,在她的嘴里,绝没有什么人物、程式、情感、表达之类高深的理论,一句带着浓浓苏州口音普通话的“这个很好的”,道出了传承两代人的艺术、精神与信念,至今想来,依旧感动无比。

教授学生

张继青与学生单雯

张继青的日本学生,日本“人间国宝”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

张继青、汪世瑜与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主演沈丰英、俞玖林

“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此时此刻,夜阑人静,再也听不见张继青老师亲切的苏州话,看不到她质朴纯真又真诚和蔼的笑容,更欣赏不到她唱了一辈子的拿手好戏……斯人已逝,不胜惆怅。“青出于兰”是张老师出版的艺术传记所用之名,兰为昆曲之象征,张继青老师一生全然沉浸于昆曲艺术之中,为昆曲而生,又带着对昆曲美好未来的期许飘然仙去,此名正可谓恰如其分,因其为人为艺之真之纯,因而得其艺术之广之大,足可堪称不朽矣!

张继青与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