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
江南文化,作为一个符号,为江南地区塑造了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形象,这也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历史认同的基础。近日,一场长三角非遗交流大会在吴江七都镇太湖大讲堂和群学书院广场拉开帷幕,两省一市的非遗(作)品在这座精致小镇一展魅力,擦出传统文化的活力火花。
薰豆茶
非遗也能时尚传统更有新意
长三角非遗作品交流会彰显匠心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非遗交流大会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非遗(作)品现场交流活动。来自吴江、嘉善、青浦等地的非遗传承人各展技艺,在群学书院广场向市民和游客展示三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吸引大家驻足观赏。
传统纽扣制作技艺是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到明清时代,西塘民间服饰的盘香纽扣(传统纽扣其中一种)已丰富多彩,出现在人们日常穿着的大襟马甲、镶边短袄上。随着土织布和老式服装等逐步淘汰,盘香纽扣濒临消失。
然而,这一传统技艺所凝结的民间智慧和人们对美的追求没有泯灭。棉布、绸缎等常见布料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变幻出百种模样。一时间,造型精致、颜色艳丽的盘香纽扣让女游客们爱不释手。“你说我的大衣配这个红色梅花,还是粉色桃花?”如眼前的这位游客一样,由盘香纽扣制作出的胸针别具一格,在传统中走出了新的时尚,靓丽得让人难以抉择。
定位、打墨、上墨、印刷……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艺术总监、石印技艺传承人顾雪根娴熟展示着石版印刷的风采。石版印刷是以石板为版材,将图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质“画”在石板之上,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清光绪二年,石版印刷术由德国传入中国。
顾雪根介绍,石版印刷这门技艺失传近半个世纪,几经周折才得以还原和恢复。他说:“我们不仅想恢复石印技艺,还想恢复一种文化和情怀。我们想让市民们了解清末民初风靡上海的石印技艺代表了什么,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次的非遗(作)品现场交流会,嘉善县的传统盘香纽扣、秋英传统糕点制作技艺,青浦区的石版印刷技艺、茭白叶编结制作技艺等四项当地非遗前来参展,与此同时,吴江人熟知的国家级非遗同里宣卷、芦墟山歌,省级非遗七都提线木偶,市级非遗蚕丝被制作技艺,及区级非遗同里黄豆酱制作技艺、桃源糖画制作技艺、盛泽盘龙糕制作技艺、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仁昌苏式糕点制作技艺、太湖渔歌等18类非遗(作)品齐亮相,市民游客积极参与体验,学习非遗制作技巧,与精致非遗(作)品合影等,活动现场趣味横生。
茭白叶编结
深厚文化底蕴孕育灿烂非遗
七都扛起本地非遗守护大旗
吴江的传统文化静水流深,隐于寻常,非遗百姓日用而不觉。
在这块拥有多年文明的古老土地,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孕育出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江人民明白,非遗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是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是讲好吴江故事的重要内容。
年,吴江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启动,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和挖掘,非遗成果显著。目前,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已达79个,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个,江苏省代表性项目3个,苏州市级代表性项目18个;拥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7位,包括国家级2位,苏州市级11位;公布了15个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7所学校为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基地;江苏省同里水乡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准创建,吴江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通过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验收。
吴江的非遗明珠遍布各区镇,其中七都这座精致小镇,以其得天独厚的溇港文化、国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挖掘出了一批积淀厚重的文化遗存。
在现场交流活动中,七都共展示了10个非遗项目,包括木偶戏(七都提线木偶)、熏青豆制作技艺、太湖渔歌、吴江香大头菜制作技艺、苏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风枵茶制作技艺、丁香萝卜腌制技艺、船橹制作技艺、七都茶文化、吴江香大头菜腌制技艺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在这座小镇有效融合着。
说到七都的非遗保护和发展,就不得不说省级非遗项目——木偶昆曲。作为全国唯一的用木偶演唱昆剧的戏种,七都木偶昆曲颇具江南戏曲特色,既充满了木偶戏的趣味,又容纳了昆曲的高雅,真所谓“双手提活生、旦、净、丑千般态,一口唱妙喜、怒、哀、乐百样声”。年逾九旬的著名戏剧家、昆曲学者顾笃璜高度评价七都的木偶昆曲:昆曲纯正,木偶有趣。
七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炜表示,在生活中传承,在实践中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魂、散热、发光是七都持之以恒要探索的课题,实现让非遗文化回归到群众生活的目标。
传统盘香纽扣
非遗明珠辉耀精致小镇
木偶昆曲十年复兴见传承
“年,七都木偶昆曲班子正式更名为‘吴江县洪福木偶昆剧团’,活跃于江浙沪一带,颇受百姓欢迎……”木偶昆曲《十五贯——访鼠测字》表演结束后,一段画外音响起,将现场观众拉入了七都木偶昆曲发展的“前世今生”中。今年,正值剧团复建十周年,在太湖大讲堂,七都镇给现场观众送上了一台大戏。
清道光年间,七都镇吴越村的姚家创建了《公记保和堂》的戏班子,用木偶唱昆曲,据《南林丛刊正集》记载:“手技杂戏(即木偶戏)演剧无虚日。”可见木偶昆曲戏班子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
年,为了保护传承木偶昆曲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七都镇政府开始着手实施抢救计划,将保护传承木偶昆曲工作列入政府的实事工程。灯光渐起,舞台上出现了七都镇原党委宣传委员、人大副主席钱文美和原文体站站长沈金虎,回忆当年情形。在苏州昆曲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七都镇政府招收了施晓明、施锦芳、孙菁、孙青等4名七都籍应届初中毕业生到苏州市艺术学校委培。同时,4人还拜在了当时已经85岁高龄、姚记木偶昆曲唯一在世的姚五宝老先生门下。
年,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成立,成为全国唯一的木偶演唱昆曲的剧团,陆续吸纳本土及专业化人才,开展了戏曲下乡、戏曲进校园、木偶昆曲讲座、专场演出等各类活动上百场,并曾多次作为出访文化交流曲目外出展演,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赞誉。
昆剧团复建的十年里,七都的木偶昆曲走出吴江,与多地剧团交流。一段经典的《白蛇传——盗仙草》木偶昆曲节目结束,台上出现了南通杖头木偶戏传承人颜柏林,十年前,在七都木偶昆剧团成立之际,他曾鼎力相助,帮助招生,培养人才。与观众交流后,颜柏林带来了一出杖头木偶戏《板桥作画》。相较于木偶昆曲的提线木偶,杖头木偶是以两根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给观众带来了木偶戏的另一种表演形式。
盘香扣书签
随后,一场由上海浦东新区曹路镇文化服务中心非遗团队、南通如皋木偶艺术团将与七都木偶昆剧团演员联袂带来的《欢天喜地》《吹喇叭》《花篮灯舞》等一系列精彩节目,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今天能欣赏到这样一场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木偶昆曲大戏,实在是太幸运了,这真是视听的享受。”秦阿姨来自上海,和朋友们来到七都度假,听闻当天的活动,欣然前往。
非遗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要与时俱进。年轻的陈逸潇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昆曲专业,学的是老生的行当,一曲昆曲清唱《长生殿》惊艳四座。他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吴江人,得知七都木偶昆剧团后前往学习,并从此结下缘分。”
多年前,七都小学开设了专门的戏曲课堂,并成立了昆曲社,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现场,孩子们带来了昆曲入门曲目《浣纱记打围》,赢得台下观众的掌声。
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恢复经典、新编剧目,是为了让非遗文化不再遥远、不再曲高和寡。七都镇期待,在新时代,传唱了多年的七都木偶昆曲与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书写精致小镇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