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面临传承难关,豫剧成第一地方剧种,是

提起戏剧文化,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京剧”。京剧作为“国粹”,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然而,京剧由于技法繁琐,表演形式的严格,流传程度不高,面临着传承问题。据国务院文化部最新统计,豫剧为中国第一大地方戏曲剧种,与越剧、评剧、梆子等地方剧种相比,豫剧无论是在流行范围还是受众人数上都牢牢占据着优势。豫剧,俨然已取代京剧成为第一剧种,是京剧的没落,还是豫剧的复兴呢?一、历史溯源1.京剧起于清乾隆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2.豫剧起于明中期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二、技法形式1.京剧(1)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2)从行当划分,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部分。(3)从发声技巧上,京剧分为真嗓、假嗓、左嗓、吊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脑后音、荒腔、气口等等,技法形式多样。2.豫剧(1)从唱腔上讲,由于豫剧的不同方言,导致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大致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以此区分。豫东调又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祥符调以封丘为中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咬字较重,弦高。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特点,真假嗓结合使用,男声粗犷豪迈,多以假嗓、真嗓多交替使用。沙河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多用下五音。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真嗓,真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2)从行当划分讲,豫剧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即老生、小生、边生。四丹即正旦、小旦、老旦、武旦、彩旦。四净是正净、副净、武净、毛净。三、受众范围1.京剧受众面向艺术高端京剧作为宫廷戏,其本质就是为了富贵人家的消遣。京剧的故事多为历史上发生的,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这就需要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明白戏曲的内容。2.豫剧受众面向群众生活豫剧作为地方戏剧,使用的语言又是较为流行的北方官话,所以在一些语言上并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而且豫剧文词通俗易懂就算是文盲也能看懂。四、综上所述结合京剧和豫剧的历史溯源、技法形式、受众范围,我们可以得知京剧作为高雅的“国粹剧种”,一定程度上是面向高端艺术领域;而豫剧作为地方剧种,普遍意义上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大众。京剧目前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一是技法繁琐,要求比较严格,二是京剧的定位是高雅艺术,那么一定程度上就会失去一大批的普通听众群体。文学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如何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今后京剧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其实不管是京剧还是豫剧,最终目的还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艺术作品,给人以更好的精神享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京剧会携手豫剧实现更好的发展!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