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弓缘》剧照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玉堂春》荀慧生饰苏三师承名家倍感重任年5月,京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成为第一批传承人之一。年11月,京剧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京剧来说,既可喜,又可忧。喜的是,它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支持;忧的是,年前还蒸蒸日上的京剧,却在今天走向没落。孙毓敏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年,孙毓敏指导排练《勘玉钏》“什么叫非遗?就是人在艺在,人亡艺失。我很荣幸地成为非物质口头文化传承人之一,这也意味着我的责任很重。”每每忆起当年跟着荀慧生先生学戏的往事,孙毓敏更觉责任之重:“年,荀先生把我选到荀慧生京剧团,所以我一毕业就是荀慧生京剧团的主演之一。我看过老师演出,每个动作他怎么设计、怎么创作,我都看在眼里。”京剧行当流派众多,荀慧生创立的荀派在唱、念、做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唱腔柔媚委婉,口语化的念白幽默风趣、贴近生活,以塑造小家碧玉、妙龄少女见长。《红娘》是荀派代表剧目之一。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荀慧生致力于京剧艺术革新的探索,他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于一炉,兼收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装服饰等各方面进行了切合自身条件的创新和改革。舞台之上复苏传承孙毓敏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当了14年的校长,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将京剧艺术传承下去。孙毓敏认为,虽然自己是荀派的继承人,但不能只顾发展荀派,而应该让各个流派都得到发展。俗话说,师徒如父子。孙毓敏对待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总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说戏,人们评价她为“台上活红娘,台下好校长”。年4月29日,已经30多年没有整剧演出过的荀派代表剧目《荀灌娘》,由孙毓敏的学生、国家京剧院荀派传人唐禾香重新搬上舞台。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观剧习惯,唐禾香把原先多达28场的戏,整理、压缩到用2小时15分钟演完,并在戏中展现了自己多年来的积累和多方面的才华。整场演出,观众的掌声多达60多次。唐禾香饰演荀灌娘(左)唐禾香说:“年,我的师父孙毓敏老师把这出戏的《搬兵》那一折传授给我。从那时开始,我就对这个戏情有独钟。除了学习花旦,我还有一点刀马旦的基础,这出戏正好融合了花旦、青衣、花衫,包括刀马旦,所以比较对我的路子。我也想通过这出戏,更好地继承荀派艺术。”孙毓敏对这出戏也倾注了很多心血。演出前最后一次排练时,她早早来到排练厅给大家鼓劲,对自己的学生更是赞不绝口。“她自己改编了剧本,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这门艺术。”“无我”之境豁达宽广京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是第一位的。但它毕竟是活在舞台上的,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面对当今的观众。这次《荀灌娘》复排的导演荀皓,是荀慧生先生的长孙,也是电视剧《荀慧生》的执行导演。对于再次把京剧《荀灌娘》搬上舞台,荀皓认为,艺术家要与时俱进,要在保留荀派精髓的基础上对剧目进行改编和压缩。谈到创新,荀皓认为年轻人学习京剧有三个境界:学会、学懂和学满。当达到“学满”的境界时,结合自身条件的创新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唐禾香饰演荀灌娘(右)当年,荀慧生先生曾与陈墨香、陈水钟等合作,编演了众多剧目。孙毓敏在编创剧目方面也有所继承,她从昆曲、评剧、梆子、吕剧、越剧、吉剧等剧种移植了20多出戏,改编为京剧,其中《陈三两》《痴梦》《翠屏山》《双玉缘》等都很受欢迎。谈到孙毓敏对传承京剧所做出的贡献,荀皓说她做到了“无我”的境界:“艺术创造是自我的,艺术传承是无我的。自我跟师父刻苦努力去学习,无我只为了心中的艺术,不是为了艺术中的自己,她做到了。”戏如其人,孙毓敏像她常常在戏里扮演的人物一样,善良、热情、直爽、有胸怀,荀派代表剧目《金玉奴》中的一段唱是她非常钟爱的,“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富与贵、贫与贱又何必忧愁”,这似乎也是她的人生信念、达观性格的写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