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崔怡璇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9月10日,一场诗情画意的中秋盛宴,遇见水韵灵动的江南苏州,擦出无可比拟的绚烂花火。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选在苏州张家港市暨阳湖畔录制,伴随着独具江南特色的苏州评弹,《江月初照》《山河明月》《皓月千秋》三个节目篇章徐徐展开,不禁令人感叹:一泓澄碧,大美苏州!“百城千屏”的超高清公共大屏与海外社交平台的同步转播,让人们在今夜认识了张家港婉约的一面,更让世人对江南文化的承载地苏州心生神往、念念不忘。
中秋的华彩离不开长期的耕耘。去年起,苏州创新开启“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文脉传承、文艺创作、文化服务、文创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拓宽视野,深化内涵,让苏州更加居于“江南文化”品牌核心地位。
传承发展厚重悠扬的“江南文脉”
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出发,穿越巍巍山峡和辽阔平原,一路向东,奔向蔚蓝色的海洋。这条奔流不息、风光旖旎的江流,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灿烂文明。光阴如梭,百代过客,文人墨士口中吟咏江南的华美诗篇,能工巧匠手下独一无二的古典园林,曲词典雅、行腔婉转的昆曲,体大思精、垂名青史的古籍,无不勾起世人对于江南文化的向往。
酌古沿今,饮水思源,苏州深入实施文明溯源,不断挖掘江南文化内涵,传承发展厚重悠扬的“江南文脉”。
8月13日,年戏曲百戏盛典在“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苏州昆山市开幕。个剧种、个剧目轮番上演,更多的戏曲艺术家走上这座全国性舞台,向广大群众展现戏曲之美、文化之美,推动促进戏曲艺术大团圆、大繁荣。
耳边犹萦戏语声,江水滔滔已入梦。长江,是孕育江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象征。
8月27日,连续举办18年的长江文化节在张家港顺利启幕,一曲“长江之歌”在这个全国文明城市铿锵奏响。围绕“文物保护”“非遗传承”“艺术交流”“文旅融合”四大主线,聚焦展示长江流域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传递守护长江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最真实和最鲜活的受益者,苏州在守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秉持资源服务民生理念,让公共文化资源走入百姓日常生活,助力江南文化深入人心。
7月6日,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在苏州金鸡湖畔圆满落幕,短短5天,书山与人海的相拥,绘成漂亮的书香答卷,丰厚的地域文脉、江苏特色,被充分挖掘和彰显。在书香苏州馆里,“书版合璧”苏州雕版特展展出了60年来首次“团聚”的26块清代苏州雕版,和与之相对应的26种古籍,苏州作为明清时期全国刻书中心的“文献渊薮”地位被更多读者所知。
除古籍图书外,古城里曲径通幽的街巷,也藏着最地道的苏式生活。苏州积极探索传统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新理念、新方式、新路径,将“最江南”的文化符号有机嵌入到城市建筑、公共空间中。
漫步在苏州市姑苏区32号街坊,蓦然发现,这个大部分为上个世纪初建筑的古旧街区正焕发出新的光彩。街坊内的市文保单位陶氏宅园(桃园)、市控保建筑曹沧洲祠均已完成修缮;省文保建筑及苏州园林名录中座园林之一的畅园,已经转型为精品园林酒店,在对公众开放的同时,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全方位体验苏式园林住宅的优质选项;曹沧洲祠还根据其文化属性,引进苏州知名老字号医药企业雷允上,在弘扬吴门医派精神的同时,植入中医坐堂、非遗体验、科教宣传等功能,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和文化沉淀,更延续了江南文化精神,让百姓低头抬眼即见“江南”。
创新呈现繁华雅致的“江南风物”
作为江南文化的集大成者,苏州千百年来人文荟萃、风物清嘉,在保护传承这片土地上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苏州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展示与建设,创新呈现更多繁华雅致的“江南风物”,打造出一张张令人印象深刻的“江南名片”。
提起“江南风物”,苏州园林当仁不让。以苏州网师园里精巧的“殿春簃”为蓝本建造而成的“明轩”,正坐落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向世界传递着苏州独特的园林文化。目及当下,一场“说园——风雅江南”系列活动让江南文化以苏式园林为载体变得鲜活起来。
9月6日,“说园——风雅江南”来到苏州留园站。在令人陶醉的桂花香气与万斛秋光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灯彩项目传承人汪丽秋讲解起了五彩苏灯的相关知识,在她的指导下,现场人员还亲自体验了一把扎架、糊灯、剪纸、绘画整套制灯流程,沉浸式体味江南文化在苏州园林的魅力。
如果说园林是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建筑名片,那么江南服饰则由丝绸代言。一根丝的故事,由一粒蚕茧抽引而来,一匹绸的魅力,在经纬交织下绽放光华,苏州被一根根丝线串联起古今时空,编织出江南独有的丝绸风韵。
从9月持续到12月,江南丝绸文化旅游节、“锦绣江南”第二届丝绸服装服饰设计大赛、第十四届中国刺绣艺术节等纷纷拉开帷幕,苏州将以节庆活动、艺术展览、文艺表演、专业赛事等形式,持续展现独特的“江南丝绸”文化基因。
传统有限,未来无限,在创新普及江南传统风物的同时,苏州聚力发掘更多的新名片、新代言,不断丰富苏州在世人眼中的“最江南”形象。
9月4日,第二届“江南小剧场”圆桌会议在苏州召开,来自全国的多位专家,在中国小剧场建设40周年之际,就“江南小剧场:文化场景与新动能”“5G小剧场:数字时代的消费新场景”等新鲜议题展开探讨。会上,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傅维伯亲切表示,苏州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非常适宜小剧场的发展,在他眼中,充满文化底蕴的苏州为小剧场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素材。目前,苏州首批33家“江南小剧场”和60余家“江南小书场”均已打造完毕,在新名片的加持下,苏州营造起一股“转角遇到戏”的城市艺术热潮。
着力打造开放包容的“江南新姿”
走进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舟山村,一座古香古色的核雕博物馆映入眼帘,讲述着这个小村子发家致富的密码。村民们正是依靠核雕这门祖传的手艺,占据了电商平台80%的核雕市场份额,年交易额超过4亿元。苏州正通过积极拥抱互联网,实现跨界融合,让传统文化在网络中重获新生。
作为有着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一直享有文化盛名,在其江南文化精神基因的指引下,苏州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以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苏州“最江南”品牌的核心地位。
今年,苏州市共有10个项目入选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名单。其中,苏州蓝系列文化产业园、苏州橙天剧场均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内的元和塘科技文化研发社区项目也已完成验收并交付使用,阿里大文娱苏州中心·周庄数字梦工厂项目、太湖苏州湾度假乐园、苏州狮山文化广场等项目也已正式开工建设。
在着力推动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的同时,苏州坚持运用现代技术为传统文化赋能,加快文化与科技、商务、金融等领域融合,为传统文化插上数字的翅膀,助力其飞得更高更远。
9月6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今年第10次会议,建设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是当天的一项重要议题。会议明确,将在10月完成对古城全貌场景、32号街坊等保护更新场景建设工作,形成可观、可感、可用的数字化展示成果,助力苏州古城保护更新的标准化、模块化、精细化管理。“数字孪生古城”并非只是冷冷的数据,而是借助科技手段搭建起的暖心服务平台。现在市民只需要打开“苏周到”APP,通过“更多服务”中的“数字古城”,就可以畅享“数字地图”“数字园林”“数字博物馆”等五大功能,充分领略数字古城的便利,足不出户畅游苏州。
以“数字孪生古城”为代表的数字平台正不断拓宽苏州形象展示的边际,让更多人依靠数字科技了解江南文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苏州历时一年半的精耕细作、匠心雕琢,换来“江南文化”品牌愈发鲜明,造就城市文化软实力更加彰显。截至今年5月,“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十大工程66个项目中,已有44项完成当年度工作,22项周期较长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千年古城到创新之城,“最江南”的苏州总是在不断地给人带来惊喜,也因为不断地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梦想之地。未来,苏州将坚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与创新中绽放“江南文化”生命力,让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