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吴地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从三千年以前的“荆弯”到春秋时代吴都,自然气象不凡。东汉时代吴都,曾拥有包括苏南、上海和杭嘉平原东北部的在内的长三角黄金地段,富裕化程度相对较高。江南地区几乎没有长期建立过一统天下的国都,王城的修建相对有限,那么富而造园林,名园演曲文,将财富化为富于审美意蕴的人文艺术景观,变成为江南人的历史文化特性之一。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苏州园林与昆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不同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林便于昆曲演唱,包含了诗情画意。昆曲作为园林之一景,在表演上细腻传神,天人合一。文人墨客的清曲演唱,更是将园林与昆曲融为一体的重要纽带。苏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时期吴王的园。馆娃宫中,西施等人的绝色歌舞比江山还要重要得多。第一部昆曲大戏《浣纱记》取材于此,决不是偶然的巧合。明清以来的苏州园林,将表演与园林结合起来,已经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治园林者多有家班,即使一时没有家班,也要请人到亭台楼阁中去演戏。除了红氍毹上的厅堂演出之外,类似拙政园忠王府、环秀山庄、留园、狮子林等园林,还曾专门修建了精致的戏台以供演出。在六百载春秋的昆曲发展史上,昆曲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园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明清以来是苏州造园的黄金期,也是昆曲发展的全盛期。可以说,苏州人营造园林的历史及其盛衰周期,几乎与发源于斯的六百年昆曲趋于同步,就连被公认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时间段都相隔不远。苏州园林和昆曲的共同审美特征之一,在于其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水文化”与“水磨腔”。走到娄门内的拙政园,它作为中国四大名园和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的代表作之一,初为明正德年(~)御史王献臣所建。其中的西园北厅原是园主宴会、听戏、顾曲、品音之处。游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04:59来自无物不春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疑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声溜的圆听着这样的曲子,美妙轻柔,是说昆曲的表演无声不歌,无歌不舞,一唱一叹,载歌载舞。这种歌舞更多地以轻柔曼妙为尚,并不特别强调和炫耀武功开打的场面,柔美的感觉在昆曲中远胜于壮美。听着这样的曲子,婉转细腻,一是源于昆曲剧本大多为才子佳人的爱情,“十部传奇九相思”,所以以婉转细腻表演来体现心细如发的情感较为合适;二是源于厅堂庭院与园林的近距离观赏,要求眉目传情、动作细腻,表情达意准确到位。再游苏州园林,和着昆曲婉转的乐音,徜徉在幽雅的园林之中,漫步在牡丹亭之畔,不仅会深刻地感受到园林美景之妙,而且更会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