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牡丹亭》排练照新民晚报记者王凯摄下同短短11个月,对于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的演职人员来说,却好似轻舟已过万重山。明晚,全本《牡丹亭》之集粹版将回到上海文化广场,作为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之一上演。从去年10月在上海文化广场合成,剧组一天接连演完上、中、下8小时的剧目,到去年11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再到全国多城巡演已近40场。剧目广受赞誉的同时,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饰演者罗晨雪、胡维露,也分别捧回了梅花奖和白玉兰主角奖榜首。回顾这段创作历程,导演郭小男说了一句有些不客气的话,排《牡丹亭》,很难超越这一版,即便是他,也很难重走一遍。为什么?郭小男花了三个月时间,从原著中将《牡丹亭》“一个字一个字找回去”。很多研究文学的专家看完,惊讶地发现台词都来自于汤显祖原文的摘取和整合,这是整个团队对于汤显祖原著的尊重和敬畏,功力足见。“很难有时间、精力,有这样的准备,再回过头去把55出戏全部整理成具备文学性的剧本。”郭小男说。说起这场集萃版,郭小男略显遗憾,“只有55出,才能充分展示《牡丹亭》的魅力,它实在是域度太广了,有很多层面,特别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精神层面的剖析,都是一帧一帧展开的。”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将展现汤显祖人文价值最核心的部分。而全本三场戏,观众可以到艺术节无锡分会场一睹全貌。过去看《牡丹亭》,观众看的是折子,看的是片段,在全本《牡丹亭》里,上百号人物、若干条情节线的铺陈,全新构筑的舞台空间,让观众看到一个波澜壮阔的明代生活画卷,一走进剧场便会被迎面而来的气氛感染。郭小男认为,它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一版《牡丹亭》在调动观众审美的同时,给予了他们一种代入感,更给予他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体验。守正是剧种的命脉,但在方式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提到昆曲就绕不过《牡丹亭》,但《牡丹亭》不只有“游园惊梦”,昆曲人有创新的冲动,也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释、新的表达走向、新的表演方法、新的舞台呈现,让这一版《牡丹亭》既符合传统,又具有创新精神。新一代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演绎,让古老的戏曲生动起来。早在排练时,郭小男还笑言胡维露是“寒露”,其实,胡维露的心特别热,“当她获得榜首的时候,已经印证了她的成功,她完成了,创造了。这台戏会是她们俩艺术生命里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新民晚报记者赵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