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16日上午,江苏艺术基金资助、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与《扬子晚报》共同主办的舞台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了江苏省昆剧院的韩琛老师为大家导赏昆曲《牡丹亭》,在观看剧目后学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昆曲《牡丹亭》是昆曲传统剧目,也是所有昆曲爱好者必看的一部剧,多年来演出版本众多,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亦让年轻观众们津津乐道。邓天乐说这出戏体现了好演员的重要性,好演员把柳梦梅的专情才子气质表现得特别好。她又指出当下有不少院团的演员出现年龄断档,而省昆这方面处理较好,有完备的演员阵容。这体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演员是剧团核心。韩琛老师介绍在演出这出戏的时候,石小梅老师已经年逾六十,她在化妆时候做出了很大付出,学员们对此深为赞叹。陈乐美联系自身经历,说自己一直对昆曲很仰视,而今天的观看感受特别不一样。他一直觉得昆曲很高雅,但这次觉得人物很鲜活很贴近,刻画的青春萌动非常到位,很过瘾。尤其是石姑演员非常优秀,把戏挑起来。王奉振也从自身感受出发表示:“对于昆曲,从小就听父辈人提起是最雅致的,所以我在内心一直是仰慕的。对于昆曲《牡丹亭》,从学习戏剧至今,就一直萦绕耳边伴随自己成长,让我对这部经典剧作深深的仰视,也是众多戏剧人一生在学习和探究的。《牡丹亭》之所以百看不厌,我觉得应是里面鲜明的人物之间产生的至纯思想、热烈情绪、诗意语言相互的碰撞,使观众的内心随之跌宕起伏,跟随剧情的演变既能欣赏台上演员精湛的表演、优美的唱腔还能享受到文本中细腻抒情、婉约优美独特的诗意美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柳梦梅,每个人心中更有一个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看《牡丹亭》,怎知深爱如此。”王奉振还联系前一天观看的《曹操与杨修》,对比了戏曲电影和舞台录像的不同。韩琛老师介绍了这是实况录像,现场有五台摄影机进行拍摄,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观看体验。周宇从剧本角度分析了这一版本。精华版《牡丹亭》不是全本,是张弘老师重新构思架构的一个版本,分上本下本。上本是杜丽娘游园惊梦后走向死亡,而下本讲的是杜丽娘的回生,从柳梦梅打开梅花观的大门那一刻起,杜丽娘的回生之旅就开始了。如果对照上本杜丽娘游园的唱词,会发现二者有许多可以对照的地方。石小梅老师的表演十分精准,她对于身体各个部分的控制与作用可谓炉火纯青。《拾画叫画》是柳梦梅的独角戏,其实是一出对于演员要求很高的戏,从这折戏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昆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特征。最后韩琛老师介绍了全本《牡丹亭》的演出情况,以及《牡丹亭》的海外影响力。通讯员:李茜扬子晚报
紫牛新闻记者沈昭潘肖敏(实习)校对徐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