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今天我们来到东望上海,西邻苏州的千灯古镇,大家可否知道,就是这里孕育出了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昆曲,我是从郭德纲的相声段子里听到的,郭老板那句调侃“听昆曲,得拿着一本康熙字典,查典故。听一场昆曲,比种地都累!”,想来,让人忍俊不止。东望上海,西邻苏州的千灯古镇,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安享着富贵宁静的日子。据《吴越春秋》记载,千灯原名“千墩”,吴王寿梦,为抵御海寇,在千墩西面的秦望山上筑起烽火台,第座烽火台正好修在了这里,所以被称为了“千墩”,当地方言“墩”与“灯”同音,所以又称为“千灯”。“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不仅滋养着一代代千灯人,更是孕育出了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昆曲的创始人顾坚就是千灯人。虽然这门古老的艺术,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千灯人看来,却如水乡温婉细腻的生活一样普通,《浣纱记》、《十五贯》、《牡丹亭》、《长生殿》,这些古老的唱腔,随时会从茶馆、老屋内传出,在古镇上淡淡地回荡。孩子们是千灯镇中心小学“小昆班”的学生,十多年来,她们已经演出了多场。徐老师小的时候,曾经见过父亲手抄的一本昆曲《牡丹亭》曲谱,也经常在镇上听到老人们吟唱。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曾经辉煌一时的昆曲逐渐没落,古镇上甚至没有多少人会唱了。年,千灯小学要组建“小昆班”,作为音乐老师的徐老师,承担起了这份传承家乡戏曲文化的责任。那时的她,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为了能够教会孩子们,掌握昆曲发音的诀窍,徐老师不仅自学看书,向专家请教,还自费购买了一台摄像机,把专业老师授课的内容拍摄下来,反复揣摸,再把她领会到的教给孩子们。徐老师介绍,“昆曲它的唱词其实就是唐诗宋词,放在一些曲牌里面,教学生就难了,她们懂,所以有的字,我自己也不认得,到老先生的字典里去找,找出来,才能懂。”一点点地摸索,一点点地学习,一点点地教授孩子们。十年间,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小昆班”有14个孩子,获得全国少儿戏曲的最高奖——“小梅花”奖,有的孩子还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等高等学府继续深造。除了“小昆班”,每周一下午,徐老师还会迎来一群特殊的学生,她们都是热爱昆曲的千灯人。在徐老师看来,千灯是昆曲的故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就是天然的戏台,在这里轻声吟唱昆曲,是最惬意的事情。徐老师动情地说,“这里是昆曲的故乡,无论看到谁唱昆曲,唱得很好,她们自己学呀学,我心里就开心,说明我们的昆曲有希望了,老的有的,小的有的。”一个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尊重、认同,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就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好诠释,就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一座有着年历史的古镇,美在它深厚的文化内涵,美在它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如果说水和桥,是这座古镇的灵秀的外表,那么石板长街就是它的筋骨和脊梁。不管世界如何改变,古镇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都将坚定不移地在脚下延伸。正所谓“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