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实验剧场演出的首个剧目昆曲《临川四梦·汤显祖》将在江南剧院上演。该剧首演于年的剧目,在此后的十二年中,演出极少,在戏迷群体中的曝光量与知名度似乎也低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此前或之后创排的一些新剧。然而,《临川四梦·汤显祖》却是一部极具开拓性又承载着极大信息量的特殊剧目,从12年前的首演版本到今晚即将与观众见面的实验剧场版,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已经大到难以用一行字的标题来对这场演出进行概括。
从到,
这是一部“开山之作”
柯军教戏年,著名编剧张弘受香港近念·二十面体之邀,为伟大的文学家汤显祖写一部剧目,历经多方探寻,深思之后《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剧本由此诞生。年,这部剧目正式在香港首演。首演版的演员阵容精简而强大,石小梅、胡锦芳、赵坚、柯军、李鸿良、龚隐雷。这不仅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首次与港台地区合作创排剧目,也是昆剧院首次与非传统戏曲院团的合作。首演版导演胡恩威出身媒体人,也并非传统戏曲剧目导演。以当时的视角来看,《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创作演出,是一次大胆又“大步”的“跨界”。自此之后,这样的“跨界”合作,成为昆剧院在坚持传统、有序传承基础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作方式。
然而,与此前或之后新编剧目多以现代舞美设计为主流的审美取向不同,《临川四梦·汤显祖》坚定的保持了传统戏曲舞台“一桌二椅”、空灵写意的审美取向,仅在一桌二椅之后架设一台半透明纱质屏风,作为舞台的分割,乐队坐在屏后,屏风前的区域完全交给了演员。这种源自于传统的国风极简主义设计,将演员的表演空间延伸到最大程度,令舞台展现出一种清净平和的美感,让观众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表演本身,使演员成为场上唯一的焦点。正是《临川四梦·汤显祖》的整体呈现,为昆剧院复排、创作剧目指明了审美方向,明确的析出了南昆传统审美风格的精髓,奠定了昆剧院日后审美取舍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临川四梦·汤显祖》是昆剧院的一部“开山之作”,正是因为这部剧目,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找到了一条能够切合院团特色、最大程度展现院团优势的艺术可持续发展之路。
旧皮新骨,
醒目的传统与隐藏的先锋
无论是从剧名还是从第一印象来说《临川四梦·汤显祖》都是一部传统而极具古典审美的剧目。编剧张弘以巧妙的方式,对“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和《邯郸梦》的代表性折子和关键情节进行了串联,完好的保存了这些传统折子的精华。对于一个对昆曲不怎么了解或仅有通识概念的观众来说,这样的结构方式,能够带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观剧感受。全剧依律填词,曲牌念白,切合格律,整体风貌也极为古朴传统。
然而,从情节架构到精神内核,《临川四梦·汤显祖》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先锋剧目。全剧以汤显祖为自己寻找墓园——实则是心灵最后的归宿为串联线,在寻找的过程中一路上遇上“临川四梦”中的人物与故事。在相遇的故事中,汤显祖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他与自己笔下的人物对话,交流,如果有喜欢网络文学的青年观众,大约一定会觉得这样的架构极为熟悉,在时下流行的通俗小说领域,这正是最为红火的类型——穿越。穿越小说中的“穿书”,正是这种主角穿越到自己或他人写下的故事中,从而开展另外一段剧情的架构。但,在戏曲艺术的舞台上,这种情节架构似乎从未出现过。
在戏曲舞台上,很少出现的,除了这种穿越型的架构,还有这部剧目的精神内核。戏曲剧目的主流欣赏方向,以唱念做打为主,新编戏中,则对剧情与表达目标的要求较高——要么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要么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指向性。但在《临川四梦·汤显祖》这部剧目中,编剧显然更注重的是一种探索和询问,或者说是与内心的交流。而这种精神内核,虽然在先锋戏剧中更为常见,但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确实非常少。相较于强调故事性这种比较主流的编剧方向,《临川四梦·汤显祖》更为偏向于人生观的探索。
更为难得的是,这一切都很好的被包裹在程式与格律的外观之下。先锋与传统有机融合,却毫无违和感,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美和谐。
先锋与传统有机融合,
12年后舞台上充满青春气息
今晚上演的实验剧场版本《临川四梦·汤显祖》,在首演版的基础上,做了微调,保留了精华和主干情节,调整节奏后缩短了演出时长。虽然不能说是全新亮相,但却充满了青春的气息。石小梅、胡锦芳、赵坚、柯军、李鸿良、龚隐雷,老师们手把手的把戏传给了学生。不仅仅是表演的技巧,更多的是12年来,对这部戏的思考和感悟。杨阳、周鑫、蔡晨成、赵于涛、钱伟、朱贤哲昆剧院的第四代青年演员们与昆山当代昆剧院的青年花旦林雨佳携手,将再度呈现这部剧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艳
通讯员:韩琛
图片:蔡冉冉
视频:华苓
校对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