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剧照
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以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表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诞生多年来,一度成为昆剧名作的代言,它是每个昆曲演员的梦,也是每个昆剧团的梦。
演绎全本《牡丹亭》是一次浩大的艺术工程,在不同时代的每一次创演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上海昆剧团建团40多年以来,对《牡丹亭》的修改提高与演绎曾有10余次之多,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上享有盛誉。然而,因为《牡丹亭》体量巨大,博大精深,唱做繁难,包括当下观众的审美范式等各种因素,这部作品一直没有全本演出。
上海昆剧团探本溯源,钩沉史料,沉心细磨,创排全本55出昆剧《牡丹亭》,通过上、中、下连续三台大戏的体量,深入挖掘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以今人视角,讲古典精粹,力求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昆曲艺术佳作。年11月,历经数年的精心策划和潜心创排,凝聚着无数昆曲人心血的全本55出昆剧《牡丹亭》于上海大剧院首演。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戏曲领域该有怎么样的作为和担当?新征程上,如何适应时代特点,如何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建树,考验着每一位戏曲人。“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戏曲的传承发展只有在中华文明中寻找到源头活水,守根护脉,方能以古鉴今,才能在舞台上把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才能守正创新地用戏曲语汇构建起中国叙事、中国表达、中国价值,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这才符合国家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战略的需求,也对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这正是戏曲人时代的使命,也是发展新机遇。
戏曲艺术的发展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全本《牡丹亭》的“守正创新”是在对昆曲和汤显祖剧本守正基础上的创新。郭小男导演始终坚持“旧中见新,新中见根”的创作理念,守住了汤翁原著深沉的历史品位与美学风范,同时又注入了新时代大众的审美精神和鉴赏情趣,令全剧长达8小时的舞台呈现大气、大美、典雅、深沉,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讲求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和“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不断开掘作品的文化内涵,深入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是我们这代人重要的文化使命。不偏颇、不简化、不丢失原著文脉,保留和发掘作品中弥足珍贵的价值体系,忠于原著精神,创新表现形式,希望这次全本《牡丹亭》通过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释、新的表达走向以及新的舞台呈现,获得正本清源式的回归与重塑,更为持久地表达和弘扬原著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义,为后人留下不负时代、不负昆曲,具有高峰艺术价值的佳作。
上海昆剧团始终坚持以弘扬昆曲艺术为目标,一方面积极参与各类文化外交活动,一方面主动探索契合国际商业营销模式的发展道路,两线并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推动昆曲走向国际舞台。年恰逢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周年,上海昆剧团开启《临川四梦》世界巡回演出超60场,上座率高达95%,足迹遍布北京、广州、上海、济南、深圳、昆明、贵阳等国内城市,并远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捷克布拉格,比利时布鲁塞尔等海外地区,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增添了精彩。此外,上昆坚持不懈做海外校园推广,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等多个国家的学校举办多场昆曲艺术导赏和演出,积极培育“昆虫”粉丝,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昆曲艺术影响力。
此次全本《牡丹亭》的创排正是我们昆曲人在新征程上,秉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向经典致敬的一次再出发。全本《牡丹亭》的推出是上海城市精神长期滋养孕育的结果,上海昆剧团将始终秉持“继承经典、打造经典、演绎经典、传播经典”的精神,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用戏曲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牡丹亭”。全本《牡丹亭》凝聚着上昆几代人对昆剧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也是我们每一个昆曲人的梦想和守望。
原文刊登于年3月13日《人民政协报》12版华夏
作者:谷好好(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剧协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