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文包一圣/视频剪辑
端午小长假后的第一周,节气芒种紧跟而至。再后推几日,6月11日,也就是本周六,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遗产日前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小时新闻客户端联合推出的微纪录片专题“浙里故事——技·艺永存”推出第四季(回顾前三季,戳这里)。
新一季在片长制作上更精短,在内容呈现上更集中——江南仲夏,总是伴随着湿热的梅雨,有些闷蒸下的不畅,也有缥缈间的诗意。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听古琴一曲清冷旷远;听田歌齐唱嘹亮悠长;听丝竹合奏流畅委婉;听琵琶声声文雅韵长;还有昆曲水磨,婺剧高亮,温州鼓词质朴清新……
第四季里,浓缩了“浙”里12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一生绝活,亦如这梅雨,已深深渗入江南文化之中。
弦歌凡音——浙派古琴艺术郑云飞
浙派古琴形成于南宋,是我国第一个形成体系的古琴流派。浙派琴艺流传到近现代,出了一位新浙派古琴艺术大师徐元白。
杭州清波门勾山里,徐元白曾居住过的地方。走进一个小小的门,沿小道一直走到里,过厅堂,上楼梯,就是郑云飞曾经去学琴的地方。
郑云飞(年~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读中学时,他受音乐老师马绍常先生的影响,酷爱古琴、昆曲、评弹等中国传统艺术,年拜师徐元白先生,自此与古琴相伴一生。
50年来,郑云飞不辍研究琴学理论和古琴演奏技艺。他的演奏注重风骨,下指坚劲,洗练简洁,吟猱有度,方圆结合,刚柔相济,大气磅礴,气韵生动,逐渐形成了自己苍劲古朴、雄浑雅正的艺术风格,深得元白先生遗韵。他也成为浙派古琴最重要的传承者之一。
操缦之余,他不断挖掘整理古谱,打谱的古曲有《楚歌》《屈原问渡》《漪兰》《泛沧浪》等,还移植了琵琶曲《塞上曲》《宫苑春思》洞箫曲《梧桐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