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凯歌导演的经典之作《霸王别姬》,到李玟那首风靡一时的《刀马旦》,再到天王周杰伦捏着假嗓在《霍元甲》中的一段京剧……
不经意间,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慢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
可是,除了看戏听戏,你有好奇过伶人身上华美的戏服,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探访的主角,恰是一位制作戏曲服装的85后。
他叫张斌,在苏州开了家制作传统手工戏服的工作室。
▲张斌给模特试穿戏服
张斌的工作室,是一栋颇有韵味又闹中取静的小别墅。
我们先在一楼大厅见到了说着一口苏州方言的绣娘,虽然语言不通,但从绣架上的精致纹样,可见绣娘的针上工夫不俗。
▲正在绣戏服图案的绣娘
屋内能看到张斌做的一些团扇、荷包,还有零散放置的戏帽戏鞋,摆饰虽不多,但却陈列雅致。
和他给人的整体感觉一样:清秀,舒服。
▲张斌工作室一景
人生从来没有按部就班,只有阴差阳错
当我们问起张斌,为什么会走上戏服制作这条路时,他说:
“人生从来没有按部就班,只有阴差阳错。”
大学时,他学的是服装设计,每个周末会花2块钱坐着公交,穿过杭州一些稀奇古怪的巷子,去到一个乡下的破布头市场。
那里有不少售价低廉的周边服装厂的废弃布料,张斌就买回来自己做衣服练手。
▲张斌正在绘制图样
▲张斌正在翻查花纹样板
大二的时候碰上一个偶然的机会,受邀帮一个剧团监制衣服,从此就迷上了戏服制作这门行当。
这条阴差阳错踏上的戏服之路,他一走就是十年。
戏服是剧团的重要财产
一出戏中,会出现各种行当、不同性格的人物角色。
但很有趣的是,只要演员一上场,就算他还没开口唱,老戏迷也能大概猜到他的角色身份和性格。
这一是得益于脸谱或者说是妆容,二就要归功于戏服了。
▲戏服上所绣图案需要的蚕丝线
▲各式各样的花纹样板
一套戏服的制作,短则2-3个月,长则一年半载。
制作步骤大致为选料、染料、开料、花样、刺样、印样、配线、绣花、篦浆、裁剪、缝合、后道等十几道工序。
而且京剧、昆曲、越剧、川剧、评剧、豫剧等不同剧种的戏服,因其地方特色和表演方式不同,在制作上也会有所差异。
比如京剧是在北京发展起来的,受清廷皇家的影响较深,戏服的纹样和样式都保留了许多宫廷戏曲的元素。
再比如越剧受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特点影响,戏服颜色清丽,会有很多的束腰,风格也相对比较大胆。
▲在布料上印烫好的花纹
▲张斌在给我们演示“篦浆”
张斌告诉我们:“戏服是剧团里的重要财产,是很宝贝的。”
“演员上台前穿上后,就不能坐,不能靠墙,不能乱逛。演出完下台后,还要用高度白酒或酒精喷上消毒。”
“如果是在民国时期,甚至更早以前,戏服一旦全毁坏了,那这个剧团基本上也宣告破产了。”
▲演员们穿上张斌制作的戏服表演
戏服制作的“行业潜规则”
“我们和客户的关系是最好相处的。”
张斌和全国各大剧团都有合作,和其它定制类工种不同的是,张斌平时在和剧团的沟通过程当中,大多是比较愉快且高效的。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些演员或管理戏服的老师们,素质大都较高,且都比较专业,甚至能给到张斌他们一些中肯的意见。
二是因为,大家都明白,剧团,演员,戏服几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家互相协调,通力配合好,才可能使最终在舞台上呈现的演出,达到尽可能完美的效果。
因此,张斌省去了许多反复沟通的时间,而把这些精力,都更多放在如何把一套戏服做好上。
“我要服务好客户,但不是服务客户的钱,而是服务于自己的专业。”
“我会在可能的范围内把戏服做到最好,但如果一切不专业或者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也不会去满足。”
正因为这样的做事态度,才让张斌的工作室越来越受到业内的肯定。
曾经有一次给川剧团送货过去,得到对方的称赞“这东西做的像老的!”对张斌来说,这便是很大肯定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设计一套戏服,张斌其实需要非常多的准备工作。
查阅资料、观看现场演出、了解演员和角色的个性特点,闲暇时多多学习中国传统服饰的相关知识,甚至于对云锦、缂丝等传统工艺也有所涉猎。
张斌是一个很幽默的人,谈笑风生间段子频出。而这种幽默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其实是一种调剂。
因为和他共事的大多是中年以上的人,许多绣娘还不太会说普通话,交流上不是很顺畅,张斌学会了在这个过程里自我调整。
“我要把相对枯燥的工作做得相对自由和开心”
每当张斌在电视上,甚至是央视春晚上看到演员穿着自家的戏服唱戏,看到光影流动在戏服上的那种流光溢彩的效果时,他由衷地感到开心。
听着演员谢幕时获得的掌声,他也会在心里暗想,这也许和他也有一点关系。
▲张斌工作室为郭德纲制作的戏服
“我不求一件戏服对演员的演出有多大的帮助
但我希望这件衣服不要成为演员的累赘
不要让他演出的心情更糟
不要影响整体演出
这就够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