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所以留下了更多的昆山印记。明万历年间,当昆曲走向舞台成为昆剧时,传奇迭出,群芳争艳。作为一剧之本的戏文,全凭剧作家运筹素材、巧妙构思,而留下了一部部百看不厌的经典昆剧,使人们记住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有血有肉的人物。昆剧中的人物大多虚构,但有三位真实的昆山人,由于他们的事迹感人,而分别成为三部昆剧的主人公,从而使这三位昆山历史名人的事迹更广为百姓传颂。
《万民安》与葛成
昆山的“名人榜”中,有葛成(-)的大名,注明为“明代抗税领袖”,人称“葛贤”“葛将军”。因葬于苏州“五人墓”之旁,而让人对他更加肃然起敬。
明代万历年间,苏州的丝织业已呈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这是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由于苏州丝织业十分发达,引得朝廷垂涎,因此陆续下派监官收缴苛税,大肆掠夺民脂民膏。丝织业主们面对苛捐杂税怨声载道,对税吏的暴行已经到了义愤填膺的地步,抗税斗争一触即发。
明万历二十九年(),皇上委派太监孙隆到苏州征税,他狐假虎威,横征暴敛。时逢水灾,桑蚕无收,但税款却照收不误,丝织从业者被“逼上梁山”,只能群起抗税,否则唯有等死。于是,一场风起云涌的抗税斗争在苏城爆发了。一时间,税民自发揭竿而起,但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眼看官兵就要动武镇压抗税队伍了,百姓难免吃亏,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奋起解围,他就是义士葛成。
葛成是江苏昆山人,因有撒丝手艺而去苏州打工。他亲眼看见税监孙隆在苏城设卡收税的恶行,而且还雇地痞流氓对税民进行恐吓。百姓无可奈何,只能在死亡线上挣扎。葛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别无选择只能与税民一起造反了。由于他为人正直,享有威信,而被大家推为抗税队伍的领袖。
葛成将一千余人的抗税队伍分作六个小分队,发出了“见税官尽杀之”的命令。葛成胸有成竹,传说他在苏州玄妙观的闹市手执蕉叶扇,指挥若定,俨然一个运筹帷幄的大将军。抗税斗争一呼百应,万人空巷,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吓得税监孙隆连夜逃窜,其他税官死的死,逃的逃。沿途百姓声援抗税队伍,表现出一派人心所向的大好局面。
朝廷闻听苏城有人造反,立刻派兵镇压。当朝廷四处搜捕抗税首领时,为保护抗税同伴不受牵连,葛成又一次挺身而出,不幸被捕。但朝廷迫于民愤不敢杀葛成,于是将他囚于牢笼,关押了13年后才被释放。
葛成出狱后,吴人对他敬若神明。年,葛成因敬仰在反对奸臣魏忠贤的斗争中殉难的五位义士,而自愿为“五人墓”守墓。崇祯三年()葛成病殁,苏人没有忘记他挺身护民的义举,因此将他葬在“五人墓”侧,让他的英名与五位义士一样流芳千古。
葛成的义举感动了明末剧作家苏州人李玉,将葛成抗税护民的事迹写进了昆剧《万民安》中。由于在题材上跳出了司空见惯的儿女情长的陈旧套路,剧本贴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