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是昆曲的故乡,而千灯,又是昆山腔的源头。
亭林故里水磨源头,说的就是千灯这一座有着多年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镇,又是昆山吴淞江以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这里是一代鸿儒顾炎武出生成长的地方,如今的这里,又有数以千计的企业在此创造多元的价值。
千灯或许是最值得中国人去走一走的地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金石之音在此发出,而更在年前,千灯人顾坚在与顾阿瑛等戏曲爱好者在玉山雅集的切磋磨合后,促成了中国昆曲的成型。
秦峰曲会的纯正滋味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9月下旬,第五届秦峰曲会在千灯拉开帷幕。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国家文旅部清史中心研究员卜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平等重量级文化人士纷纷赶来。
秦风曲会现场01
虽是台风兼急雨,但田青先生兴致勃勃,他的一句“重大活动前通常中国人都有一个仪式,叫做洒净!”洒净是仪式,真正的是要清净心。田青先生的一句话消散了满天风雨,秦峰塔下,每一位参与者静坐雨中,默默地感受着昆曲故里带给人们的清凉和细微的感动。田青先生对秦峰曲会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祝贺。同时,他相信,昆曲一定能够在昆山和千灯这片沃土上,有更好的发展,昆曲事业会像秋雨一般,浸透进每一位热爱昆曲的人的心中。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也向与会专家和曲友介绍,近年来,昆山依托“昆曲”、“顾炎武”两张金名片,承担起传承昆曲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接下来,全市将继续完善载体建设、人员培养机制,把昆山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江南文化秦峰论坛召开02
活动现场,中国昆剧古琴教学传承基地正式揭牌,昆山市秦峰少儿昆剧团正式成立,传承基地将发挥“昆曲蓄能池”效应,而秦峰少儿昆剧团将打通少儿昆曲人才地方培养、专业指导、高校输送、剧团导入等关键环节,为未成年人的昆曲之路插上筑梦的翅膀。同时,千灯镇人民政府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达成合作共识,通过创新文化建设合作模式,不断为昆曲的传承与发扬注入新的活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党总支书记蒋晓虹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与千灯一起努力,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昆剧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同时,秦峰少儿昆剧团指导单位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学长也带来了昆剧《夜奔》,十分精彩。
田青先生接受媒体采访周秦先生与田青会长探讨昆曲发展新路径填词度曲为雅音继绝学
一
01
秦峰曲会上,来自全国60余家知名曲社、余位曲友,都怀着朝圣般的情感来到千灯。为营造良好的曲会氛围,这次千灯镇除了免费向与会者开放景点参观外,还特意在三个昆曲类景点内安排了情景课。
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秦讲述《昆曲问源》;昆山文史专家程振旅老师讲述千灯与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的不解之缘;秦峰曲社社长徐允同老师讲述千灯小昆班的发展史、秦峰曲社成立和发展情况,以上三位醉心于昆曲研究,讲述着中华文化的诗性灵魂,为雅音继绝学开新境。
顾坚纪念馆一角02
除了三个昆曲阵地的情景课外,千灯还在顾坚纪念馆、顾园等景点设置6个曲叙表演点,给曲友们提供多个“实景版”表演环境。曲友们通过古戏台清唱、顾园曲韵等形式各展本领,甚至白天的活动都无法满足他们的“戏瘾”,晚间还借用住宿酒店会议厅举办彩唱活动。
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秦大师云集,探讨昆曲传承新路径
03
本次曲会上,除了技艺的交流,还有观点的对冲。来自全国二十余所知名高校教授、昆曲研究专家围绕江南文化和对地方、高校、研究会关于探索昆曲联合保护传承的新路径、新方式的话题进行了丰富的讨论。大师云集、曲水流觞,文化的熏陶、昆曲的悠扬,智慧的碰撞让这个千年古镇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底蕴更有质感。
田青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
在千灯,我看到昆曲百年历史在今天正在活态传承、健康传承着,让每个喜爱昆曲的曲友,每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感到由衷的欣慰。
过去,我们做非遗保护的前提,最担心的就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没兴趣,担心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能像我们老一代那么热爱。现在看起来不必要,现在热爱昆曲、学习古琴的很多都是年轻人,这说明非遗的保护成果非常大。这些年,千灯在非遗保护、昆曲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千灯这扇窗口走进昆曲、认识昆曲、热爱昆曲,也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昆曲,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千灯。
周秦
苏州大学教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我最喜欢千灯的一点是,它做昆曲、做文化不抱任何功利性,只是常态化地慢慢去做,这是文化接续的力量。千灯小昆班很多孩子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于他们来说,要融入昆山、千灯,昆曲是最好的乡土教材,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教材。千灯,作为昆曲故里,在这里传承昆曲非常有意义,不仅丰富了千灯镇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让更多新老昆山人子女汲取昆曲中优秀的文化养分,完善自我,建设家乡。
陈为蓬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昆曲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以保护传承为主,这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上,并非如此。一种艺术形式被定为文化遗产,怡恰说明它作为文化产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作为文化遗产,更多的应着眼它的原真性,而不是开拓创新。当然,只要能赢得观众,我们并不排斥对昆曲艺术的各种探索以及把昆曲元素引入其他艺术形式,但是第一,这些探索不能从人员和时间上影响昆曲传统遗产的传承和抢救;第二,不能把探索“创新”的部分混同于昆曲的传统。
江巨荣
上海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
昆曲由于历史悠久,文人参与,历史题材剧目较多。每当历史重要关口或历史发展阶段都会有剧家用昆曲来反映历史斗争,这些剧目大多比较成功,影响很大。
前不久《中国戏剧》发了一篇文章,对罗周的两部剧作有所评论,其中有的看法,如所论史料与虚构的关系,一些虚构是否离谱,确实值得讨论。但文章中的一些用语,如说剧作者“主观臆造,无中生有”、“不顾历史,始笑大方”,似乎不够客观。《不破之城》我没有看过,无以置言,《顾炎武》匆勿看过一次,总的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人格,如果说主旋律,也有很强的主旋律了。
其中《问陵》一出,在史实和曲词上有可讨论之处,但现如今戏剧流派很多,也不是不可以借鉴。从网上反映看,倒是有观众就觉得这一出最有特点,形容为“神来之笔"。
朱恒夫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江南古镇构建了适宜于戏曲兴起的经济环境,江南古镇有着孕育戏曲新剧种的文化条件,同时,江南古镇具备了戏曲向外传播的交通与人文要素,当代江南古镇应该在戏曲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邹自振
福州闵江学院教授
明亡清兴之际的顾炎武,内心交织着忧国忧民的沉郁心情,他在《日知录》里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为文讲究实用,不作空言;在《与友人论学书》中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文人学者立身行事的准则,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使到了社会主义的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作用。
赵天为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对于昆曲艺术来说,人们往往将传承和传播相提并论。其实,传承和传播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和路径。传承,侧重于更替继承,是技艺在师徒间传授和继承的过程,强调的是保持传统和原貌。传播则侧重于散布开去,是一种分享过程,分享双方在传递、交流、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取得理解、达成共识,强调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对于昆曲来说,两种路径缺一不可,传承使昆曲保持艺术特质,传播为昆曲带来新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