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在常州的辉煌历程蔷薇看中国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50.html

中国京剧曾经称为平剧(此平剧非现在流行于北方广泛影响力地方剧平剧)、京戏、乱弹,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它形成于北京,成熟于北京,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集中了多个地方剧种的艺术精华,积累深厚,源远流长。

清代乾隆中叶以后,除了原来活跃于京都舞台的昆曲、京腔之外,来自山西、陕西的梆子腔(秦腔),来自安徽的徽调皮簧和来自湖北的楚调皮簧,渐渐集中进入北京。年,四川的秦腔演员魏长生等人进京,搭入原在北京的京腔戏班一一王府大班演出,冲击了京都舞台。年,来自江南的安徽戏班为乾隆皇帝祝寿,使京都舞台呈现热闹景象。徽班因此被召进北京参加朝廷大典的演出,而且能够长期留京演出。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但京剧的形成,并不只来源于徽班,而是诸多戏曲艺术融汇贯通催生的新的综合性戏曲艺术,它不同于如江苏常锡剧、浙江越剧、广东粤剧等地方戏曲的形成过程。

戏曲史的写作要秉承尊重史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像黄梅戏这一在全国广泛影响力的地方剧种,很多人都误认为它起源于安徽,实际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地区,然而在真正发展过程中,安徽反而成为了使其兴盛的地方。人们能记住的黄梅戏著名演员和艺术家多是安徽人,但是在戏剧史记载上,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兴盛于安徽的定论,在鄂皖两地都早已达成默契共识。这与某些地方为了争夺商业利益,而篡改历史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高低立鉴。

京剧艺术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地方尤为重要,第一是北京,第二是上海,第三是天津。北京是京剧形成的发详地,上海、天津是弘扬京剧的两大阵地。尤其是上海对京剧向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前有个说法,真正在京津沪都唱红的演员,才是真正的好角。这三地的观众也是最懂京剧的,对于京剧的发展和弘扬起了巨大的扶植作用。

那么京剧这个名称正始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我们不能不提到上海。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京剧虽然诞生在北京,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或称二黄,或称皮黄,或称乱弹。它是在上海首次定名为“京剧”的。光绪二年(年)2月7日,上海《申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图绘伶伦》的文章。文章说:“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申报》是当时上海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从此,“京剧”之名称传遍天下,一直至今。虽然京剧在上海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形成了海派京剧艺术,但上海并未因此就否认海派京剧不是京剧,并未把京剧说成是他们的独创。这种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品德,足以让某些地方那些为商业利益,不惜篡改历史的人感到汗颜。可见,上海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京剧艺术在常州也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京剧的票友和戏迷很多,至今常州地区自组的私人京剧剧社、京剧戏班团体还有不少。常州曾经拥有过专业的京剧社团,解放前至解放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常州市专业京剧团一直存在。常州京剧团的消失是与当时的有着狭隘思想、不懂京剧的某些市政府领导,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是在他们的授意下,才让常州京剧团消失的,这是与常州古建筑的消失情形相同,也是常州文化史的一段黑暗时光,更是倒致常州文艺、文化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往常州重视发展经济,却忽然了文化、文艺建设的发展,这个就像一个瘸腿的人走路一样,很难维持正常的平衡,很难向外界推荐自己,很难对外界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州的京剧团还是兴旺发达的,常州的文艺事业还是兴盛的,因为那时有一批真正的专业人士在支持,在坚持,在培养。那时常州市京剧团在很多演出中都受到好评,在全国及全省的专业比赛中都获得过优胜成绩。中央领导来视察,外国友好城市来进行文化交流,无一例外都是选择观看京剧。京剧曾经为我们这个城市的文艺事业、文化形象宣传作出过突出贡献。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市政府的一些老领导和市文化局的一些老领导,对京剧在常州的发展还是付注了很多心血,事实证明他们是有长久的文艺发展观。但是这种良性发展局面,从年以后,被市政府里某些对京剧艺术带有极端偏见的领导所打压,倒致常州市京剧团在年名存实亡,直至6年彻底消失。

常州京剧团原是常州市两家全民所有制的文艺团体,对常州文艺事业的贡献有目共睹。那些已经退下来的原常州市相关负责领导,不知在夜晚无法入睡的时候,可曾有过一些这方面的反思?!

说起常州京剧事业曾经的辉煌,可以说也是我们常州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段光辉岁月。

清光绪初年,开始有小根子兴财盛班从苏北来常演出。约20年后,又有四九癞子的老德胜班来常流动演出,所演还是徽班同场各具原貌的京剧初期形式。宣统元年(),焦劲松带福财盛班来常,在武进一带流动演出庙台戏和草台戏,为群众所熟悉。同年逸仙戏院开张,专演京剧,轮聘当时名角,并开始男女演员同台演出,女演员中常州籍的有陆菊芬等。先后在常州演出的班社有10余个,其中荆玉堂的庆升堂(俗称小阿荆班)、姜银山的万胜堂班等,均以常州城区为演出基地,到武进、溧阳及其邻县农村演出庙台、草台或堂会戏,乐书班也由昆剧改京剧清唱。同时,常州的地方报纸也设立《剧谭》专栏,刊载有关京剧的文章,至民国廿六年()共计有余人撰写有关京剧的评论文章数千篇,涌现出以张肖伧为代表的京剧评论家群。

民国九年(),由张玉林等发起,成立第一个京剧票社“声声社”,大部分均由昆票改京票,并曾为武阳公学(今局前街小学)筹款义演。“五卅”惨案后,在振兴游艺场义演,收入交上海学生后援会。民国十五年(),张肖伧、王春舫等成立“彬社”,吴凌如等成立龙城票社,蒋君稼任名誉社长,聘请教师数名。民国廿二年(),汪剑农、恽魁耀等成立兰陵票社,民国廿三年()三月三日,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唱90分钟;民国廿四年()三月十日,在化龙巷静(近)园举行成立两周年纪念活动,梅兰芳、溥侗(红豆馆主)寄来亲笔题词,并派代表来常参加。全国各地京剧票友及常州在南京、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工作的票友共数百人来常聚会。于3月8日起在常州大戏院联合公演6场,称一时之盛。民国十七年(),吴子铺等成立斌和票社,成员大都为企业主及社会人士。“九一八”事变发生,斌和票社发起与常州票社联合成立抗日救国宣传队,在西区小菜场公演自己创作的宣传剧《关外恨》,不售门票,广赠人场券,并辑录抗日救国标语、漫画等刊印宣传单随券附送。此外,还有商业俱乐部、青风、龙吟、友声等票社。

新中国成立前后,常州以演京剧为主的剧场有常州大戏院、贻园大戏院、明星大戏院等,大光明电影院也兼演京剧。经常在常演出的,以南派京剧为主。万胜堂第二代班主姜金鸿改班为共和制剧团,更名为红星京剧团,以演连台本戏为主,保留剧目有《水泊梁山》等。麒派创始人周信芳(麒麟童)在常州大戏院演出时,曾为常州市文联(筹)义演,筹募戏改基金。来常演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还有高盛麟、盖叫天、童芷苓、纪玉良、唐韻笙、李玉茹、杨宝森、梁慧超、李慧芳、尚小云、荀慧生、关正明、李万春、王玉蓉、李仲林、马连良、赵燕侠、杜近芳、张文娟、董桂秋等。60年代初,上海京昆剧团来常演出《白蛇传》和《杨门女将》。中国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班以刘长瑜、张曼玲、李长春、钱浩墚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秀,也来常演出一些优秀传统折子戏。

同时,京剧票社活动也非常活跃。年春在大光明电影院义演3天,上演《九件衣》等。年声援抗美援朝,捐献了“鲁迅号”飞机,票界再度在新华大戏院演出3天,梅兰芳赠“爱国精神”四字立轴。接着常州市邮电局职工中爱好京剧者,在新华大戏院演出活报京剧《纸老虎》7天。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国棉一厂等也同时开展业余京剧活动。

这里穿插一段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仍为人们所乐道和传诵,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和常州籍京票“四大名旦”之一蒋君稼的深厚友谊的佳话,也展现出常州与京剧的深厚渊源。

上个世纪初(约年),蒋君稼拜师京剧大师陈德霖,和梅兰芳成了师兄弟,蒋君稼比梅兰芳小7岁。这期间,他俩经常向四大名老师王瑶卿求教。在德高望重、艺技精湛的名师们的悉心教诲与熏陶下,两人德艺俱进,相敬相亲,互学互勉,情谊日深,终成知音。梅兰芳有新戏排练,总要请蒋君稼到场,虚心认真地听取他的意见,有时还当场商议如何修改,直至满意。期间梅兰芳随蒋君稼来常时,因蒋宅与乌龙庵的大陆饭店不远,梅兰芳曾入住常州大陆饭店。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蒋君稼和师兄梅兰芳一样,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义愤填膺。翌年9月17日,他在北京《京报》发表一则启事,怀着依依之情告别燕北南归常州,深居简出。但仍和身处北京的梅兰芳仍保持着亲密情谊,时通音讯,相互关怀,还逐日翻阅北京报纸,探觅梅师兄和许多艺友的行踪。有时梅兰芳南下,蒋君稼必专程拜会。而当有友人自常州赴京时梅兰芳总要详询蒋君稼生活起居和艺事近况。年,蒋君稼在家乡领衔举行赈灾义演,梅兰芳特地写了一帧“宏我夏声”的题词寄给他,并题跋云:“君稼仁兄精研国剧有年,南归后不常爨弄,今以义举演出,书此志盛。”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梅兰芳荣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和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年抗美援朝期间,常州文艺界在大华大戏院举行捐献“鲁迅号”飞机义演,蒋君稼主动领衔,连演三天。梅兰芳闻讯后,特从北京寄来亲书“爱国精神”四个大字的立轴,表示赞赏和激励。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为使师弟蒋君稼有更多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梅兰芳郑重地给常州市代市长吴明写了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吴明市长:

兹有老友蒋君稼兄,系常州人,从事戏剧文艺工作多年。前者诸葛市长曾向蒋君表示,拟邀其担任苏南文艺代表。其时蒋君因身体衰弱多病,未能参加。近日经过学习锻炼,觉悟提高,颇有志愿为人民服务。特将以上情况反映于你处。余由蒋君面陈一切。

此致

敬礼

梅兰芳五月六日

蒋君稼曾先后任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常委、区人民代表。年,市文化馆组织常州市业余京剧研究社,推举蒋君稼为名誉社长。还被聘为上海戏校兼课执教。

为了满足常州群众亲睹梅兰芳大师风采和精湛艺术的迫切愿望,蒋君稼曾多次代表有关方面,函邀梅兰芳莅常演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梅兰芳率团赴上海演出,他特地专程前往邀请,但因梅先生南下演出日程早已排定预告,不能变更,他特别委托师弟代向常州观众和有关方面致意,表示今后一定安排来常演出,以偿夙愿。然而,此后梅兰芳由于出访等任务繁重,几度南下又时间紧迫,一直未能来常演出,年8月8日梅兰芳先生因病不幸溘然长逝。噩耗传来,蒋君稼万分悲痛,在《常州日报》发表《悼梅兰芳先生》一文,高度赞颂了梅兰芳的崇高品德和对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进取、创新精神,深情地忆叙梅兰芳和他的真挚情谊。翌年南京文艺界举行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时,蒋君稼应邀在会上讲话,缅怀追思梅先生的美德和业绩,并清唱几曲梅派唱段,以示纪念。此后,蒋君稼在常继续热心于公益性活动,年8月20日因病不幸逝世。

为培养京剧事业接班人,常州市在年建立了常州戏剧专科学校,内设京剧班(后随专区迁址镇江改名镇江戏剧专科学校)。年市京剧团附设学馆,招收学员29名。年成立常州市戏剧学校,内设京剧班。

年10月,市京剧团举行“京剧流派艺术展览演出”。之后,陆续恢复演出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封神榜》。年与上海京剧院张学津、董汝萍、王梦云等联合演出。之后又与香港名票邓宛霞联合演出。上世纪80年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赵燕侠、李世济、张春华、李维康、耿其昌、叶少兰、谭元寿、马长礼、尚长荣、李丽芳、厉慧良等均先后来常演出。年,上海京剧院在红星大剧院演出《曹操与杨修》。

进人新时期以来,业余京剧活动也欣欣向荣,先后成立文化宫京剧之友社、常州京剧联谊会、秋声票社、劲松票社等10余个,在拥军、救灾、敬老节以及重大节日活动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常州市京剧团在年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唐荆川歼倭记》,年创作了革命现代戏《修枪记》,年创作了现代戏《焦裕禄》,年根据舞剧改编创作了《小刀会》,年又创作新编古代戏《洪佩玉》。年常州市京剧团的青年演员在全国京剧大奖赛江苏赛区的预选赛中,荣获过一等奖。在以后的省级汇演和比赛中都屡屡获奖,展现出一片兴旺景象。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意大利与常州缔结友好城市的普拉托市市长访问常州时,在红星大剧院兴致勃勃观看了常州市京剧团的演出,并发出了盛情的邀请,欢迎常州市京剧团到普拉托市去演出。

常州市京剧团的消失,这实在是常州当代文艺事业的遗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