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文学、舞蹈、美术、武术等各家优长于一身,培养出了众多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对于戏曲历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面貌和审美取向;普及戏曲历史,也能够让更多“外行人”喜欢传统戏曲,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一、最早的戏曲雏形——“优孟衣冠”,是“优”对封建君主的讽刺和劝谏
《史记·滑稽列传》里关于“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记载,被普遍认为是中华传统戏曲的雏形和起源。“优”相当于古代的艺人,古代不仅有艺人,而且出现的很早,据史料记载,在周朝就出现了具有专业表演技艺的“优”。
最早的“优”要身兼二职,既要娱乐老百姓,娱乐君主,还要作为“人与神”交流的纽带,也就是说早期的“优”还要兼职巫师的工作。而随着社会发展,“优”从“巫师”的方向中抽离出来,只进行歌舞表演,娱乐活动。
韩国电影《王的男人》剧照“优孟”就是姓孟的“优”,为什么优孟其人会重要到出现在《史记》里呢?主要是优孟的“模仿秀”实在是太厉害了,另外他“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也为后人所称道。《史记》中对于“优孟衣冠”的记载: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史记·滑稽列传》
孙叔敖是楚国的大功臣,没想到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并没有受到楚庄王的优待,反而不得不卖柴度日,优孟知道之后觉得很不公平,于是便打定主意帮助孙叔敖的儿子。怎么办呢?优孟穿上孙叔敖的衣服,学习孙叔敖的动作和说话方式,就这样苦练了一年。优孟终于等到了楚庄王寿宴的机会,他便假扮孙叔敖去赴宴。“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楚庄王和身边的随从都被震撼了,没想到孙叔敖死而复生了!
等优孟露出真容,楚庄王大吃一惊,没想到楚国还有这样的人才呢,马上就要给优孟封官。优孟回答:我不做楚国的官,像孙叔敖那样忠诚清廉的官,死后他的儿子还要靠卖柴为生呢,我可不能像孙叔敖一样。楚庄王听后大为震动,亲自祭祀孙叔敖,并封地给孙叔敖的儿子,十代不绝。
《史记》关于“优孟衣冠”的故事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①、优孟模仿孙叔敖的动作和语气,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这其中就有典型的戏曲表演因素。有戏曲研究者认为优孟是戏曲的祖师爷,完全是有迹可循的。②优孟只是普通的表演人员,他帮助孙叔敖的后人勇敢的讽谏楚庄王,完全出于自身的正义感。他的这种侠义行为一直为后人称道,被戏曲从业人员沿袭至今,所以戏曲行当尤其讲究“义气”和“气节”。
除了“优孟衣冠”的故事外,“优”通过表演对封建君主进行讽刺和劝谏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楚庄王贱人而贵马”、“优旃巧劝秦始皇”和“敬新磨劝谏唐庄宗”等等。这些具有超高模仿技巧和表演技艺的“优”,就是最早的戏曲表演从艺人员。
二、宋元南戏——两宋经济的繁荣,为南戏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土壤
从《史记》记载的戏曲表演雏形“优孟衣冠”到第一朵戏曲金花“南戏”的正式出现,转眼已是几百年。这期间戏曲表演经历了从个人天赋到专业表演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专业的作词家,作曲家和剧作家,戏曲表演向专业化、组织化和正规化发展,传统戏曲终于在宋元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
南戏的产生,标志着戏曲的专业化发展南戏产生于宋朝,发源自典型的南方城市温州,是公认的百戏之祖。不少人认为昆曲是百戏之祖,实则不然,南戏相较于昆曲更早,而且昆曲也借鉴和吸收了南戏的表演和声腔艺术,这里我们不仔细展开。南戏在宋朝时就已经拥有了少则3、4人,多则几十人的专业团队,深受百姓和上层社会的欢迎。
那么南戏为何会在宋朝产生,为何会在温州得到发展,最终又在杭州得到繁荣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戏曲艺术就是典型的“上层建筑”,和当时的社会面貌、经济发展形势息息相关。所以南戏的起源和发展是具有历史的深厚底蕴和必然性的,原因大概有两个:
自唐朝开始,北方连年战乱使文化重心向南迁移戏曲艺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从唐代开始,中国北方一直战乱不断纷争四起,北方的文化和艺术也都一度停滞不前,甚至受到摧残。而南方战乱就要少得多,经济也在持续发展,江浙一直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北方南逃的百姓也带来了北方的文化和艺术,因此南北方艺术在江浙地区得到融合。
两宋时期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终结了残唐五代乱糟糟的纷争割据局面,终于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和稳定,尽管宋代的国力远不如唐朝时期来的强盛,但宋代经济依然得到了不错的发展,宋代的农业和水利相对繁荣,到了南宋,海外贸易更加发达,两宋经济的发达为戏曲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两宋发达的经济为南戏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元代著名剧作家萧德祥在《录鬼簿》里记载了南戏的繁荣:
有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戏文。
两宋时期歌舞升平、街市盛行,宋朝统治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利用歌舞、戏曲和娱乐麻痹自己,也因此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的机遇。
三、暖风熏得游人醉——南戏繁荣的背后,是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公元年,金军攻占临安,宋钦宗和宋徽宗都被俘虏,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由于不在都城而幸免,也就是后来南宋的宋高宗。宋高宗并不大力抗金的原因很多,金兵的确骁勇善战同时万一打败金兵迎回“二圣”,宋高宗赵构的位置就会很尴尬,反正不论是主动选择也好,还是无力扭转局面也罢,宋高宗选择在临安偏安一隅,歌舞升平。
南宋统治阶级可谓穷奢极欲,大肆修建宫殿、花园、酒肆以及娱乐场所。我们所熟悉的“勾栏瓦舍”一词就来源于宋代,“瓦舍”是宋代著名的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设置的演出场所叫做“勾栏”,“勾栏瓦舍”作为一个词语统称城市里商业性的聚集地。
周密的《武林旧事》在描写宋代“勾栏瓦舍”的规模时统计,仅临安一处,城内外的瓦舍数量就达到二十三处,而每个瓦舍又有多处勾栏,比如北瓦有十三个勾栏,平均一下每处瓦舍也有八处勾栏左右。所以仅临安城的娱乐场所就有将近两百处,可谓规模宏大。
南宋的勾栏瓦舍规模宏大在南宋穷奢极欲的社会环境里,加上勾栏瓦舍的兴起,南戏也逐渐参与到“竞技”的行列当中。上百个演出场所,如此多规模宏大的演出团队之间相互竞争,彼此较劲,南戏在这种氛围中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剧本创作,参与曲目编排,则让南戏更具有艺术性,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据史料记载,南宋临安城就有专门的戏曲爱好者团体“书会”,他们专为南戏演出编写剧本,许多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南戏曲目就由此而来。“书会”的人大都是社会的底层百姓,可能是低级的官吏、个体商人、民间医生或者读书人。
南戏的一片繁荣景象背后,是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也是老百姓的度日艰难。临安越繁华,统治者的生活就越腐朽,越堕落,对老百姓的剥削也就越严重。尽管南戏得益于宋朝这种穷奢极欲的繁荣,但正直的南戏艺人并没有因此认可南宋统治者的行为,反而在曲目中加以嘲讽。比如就有南戏的艺人编排曲目,嘲讽大奸臣秦桧把“二圣还朝”的事情抛之脑后,更把恢复中原抛之九霄云外了,和著名的诗词《题临安邸》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直的南戏艺人编排曲目讽刺秦桧结语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当代年轻人正和这门古老的艺术渐行渐远。弘扬戏曲知识,普及戏曲历史,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戏曲,喜爱传统文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与此同时,对于戏曲历史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社会历史的变迁,更为重要的是,戏曲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