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文化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在北京大学为同学们带来了“茶道审美的文化意义”和“昆曲与晚明审美情趣”两场主题讲座。郑培凯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留学美国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曾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兼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艺术史,涉及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评论与文化思维的关系和文化美学等。编著有《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上下册》(合编)《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现状与讨论》、《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陶瓷与中外贸易》《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高尚的快乐》《真理愈辩愈昏》《树倒猢狲散之后》《游于艺:跨文化美食》等三十余种。“茶道审美的文化意义”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除了北大,多所高校组织在线收看并与主讲人进行互动。郑培凯追溯了茶从最初的物质文化形态到仪式性的精神文化形态的演变历史,强调了唐代陆羽所写《茶经》对茶道的创制起到的重要作用,阐释了《茶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道德关怀,以及追求审美境界、渴望精神提升的文化指向。与此同时,郑培凯以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和碑文等考古文物进行进一步的佐证。在讲座中,郑培凯介绍了宋代偏重拉花效果和视觉审美的点茶和斗茶,明代作为文人雅趣的品茶活动,以及清代中叶饮茶生活的新变化,对饮茶方式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进行了阐释。保持了宗教仪式性的日本茶道则是承袭了南宋的寺院传统,崇尚简洁纯朴、出离俗尘的茶道美学。郑培凯对中日茶道的文化进行了比较,不仅指出两者的同源性关系,而且区分了它们在审美追求与精神境界上的差别,特别强调了中国茶道悠久多元、物质精神并重的特点。“昆曲与晚明审美情趣”为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之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中的一课。郑培凯结合明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实况,剖析了晚明文化的时代精神,他指出,社会的开放、自由、繁荣是昆曲兴盛的必备条件。郑培凯进一步阐释,物质的丰富导致了对物欲的崇尚,由此,追求精致的生活享受成为明末文人雅士的流行风尚,他们竞相创作剧本,通过各种戏剧情节展现水磨调的优雅,与此同时,文辞隽美的传奇戏文也大量出现——高雅的文学性配合戏剧人生的生活性,把昆曲推上了中国戏曲的巅峰。郑培凯继而以梁辰鱼与汤显祖为例,展示了作品文辞的细腻优美,探讨了晚明审美情趣与戏曲文学风格的演变,这两位剧作家的真性情也让同学们对其人其事充满了向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