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声声慢,水磨声袅袅百戏之祖疫后重

▲昆曲演员沈国芳(左)、张争耀演出新编昆曲《浮生六记》园林版。新华社记者李响摄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记者许晓青、邱冰清)7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5G声声慢,水磨声袅袅:百戏之祖“疫”后重光》的报道。“一别数月,箫笙笛难封;姹紫嫣红,水磨声袅袅。”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中断了中国百戏之祖昆曲的演出,而今随着剧团复工、曲目复演,姑苏城、上海滩的戏台又热闹起来,在昆曲的“家乡”江苏及上海(古称吴地)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始终延续着温婉隽永的中国审美。 (小标题)穿越时空,“水磨腔”根在江南中国昆曲艺术于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的百戏之祖,更是非遗之首。这种名叫“昆”的戏曲剧种,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学者研究发现,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此“肉”非餐桌上的肉,而是指人类天生的歌喉。昆曲初生时,清唱方式是主流,到明代中叶,传承宋元精要,江南水乡的雨露滋养出千回百转的“水磨腔”,又称昆腔、昆山腔。“水磨”是中国古代一种精致研磨工艺,千回百转,与当时江南文人士大夫相对富庶、悠闲的生活节奏相仿。据记载,明代中期,久居江南的魏良辅总结梳理南曲和北曲的演唱特点,定下曲律,创造了“水磨腔”的歌唱体系。随后,出生于昆山的梁辰鱼按此唱腔,结合传奇故事,写成昆曲“第一剧”《浣纱记》,搬上舞台。此后,又有汤显祖笔下著名的“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还魂记(后称牡丹亭)》。到清代中叶,昆剧又辐射影响全国多个剧种,推动戏曲艺术不断改良革新。随着时间推移,昆剧不断发展,融歌、舞、剧、技于一炉,完整体现了我国古典戏曲的强大生命力,不愧为非遗之首。从魏良辅探索“水磨腔”、梁辰鱼创作《浣纱记》,昆曲从雅士清唱逐步演变为器乐伴奏的舞台戏剧,历久弥新。年,上海昆剧团大胆创新——用昆剧来回答昆剧的“灵魂之问”,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推出参演剧目《浣纱记传奇》,将魏良辅、梁辰鱼、张野塘等昆曲改良创新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传奇经历搬上舞台。《浣纱记传奇》艺术指导、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说,《浣纱记》是昆曲演剧史上的开山之作,活在当下的昆曲从业者怀着敬畏之心,把昆曲“祖先的故事”搬上舞台,可以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这一人类瑰宝的来龙去脉。 (小标题)善于讲故事,小生让传奇变“网红”“曲圣”魏良辅在研究“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时,时常自己试唱,比他年轻约30岁的梁辰鱼也身体力行。回望昆剧的形成,这些“祖师爷”好比是第一代昆剧小生。而昆曲则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堪称古时“网红”。“长刀大弓,坐拥江东,车如流水马如龙……”这是昆曲小生入行的第一练习曲《浣纱记·打围》中的曲牌“北醉太平”。但直到目前,全国从事昆曲小生行当的演员及传人也仅数十人,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十分明显。“如果昆剧团没有好的小生,很难想象这个状态。”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耄耋之年的国家一级演员蔡正仁说,“昆曲不可能跳过小生这个行当。京剧也有小生,但主角为老生,配角为小生。小生则是昆曲的主角。”或许是巧合,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演出,代表中国古典戏曲亮相历史文化长卷场景的恰恰是昆曲小生。全球亿万观众的目光,让非遗熠熠生辉。蔡正仁师承俞振飞和沈传芷等昆曲名家,他扮“巾生”时是《牡丹亭》的柳梦梅,他若扮成“大冠生”就是《长生殿》中的唐明皇。他还曾在昆剧《曲圣魏良辅》中扮演魏良辅,以致敬行内祖师爷。近年来跟随蔡正仁学习的小生有所增加,目前张军、黎安、胡维露、张争耀等学生活跃在一线。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例,“80后”小生、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副院长施夏明介绍,虽同出于汤显祖的经典名作,但各个院团在剧情铺排、演绎风格、细节处理等方面均会有所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版本的演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自己便有南昆传承版《牡丹亭》和精华版《牡丹亭》两个版本。近年来,昆曲不再曲高和寡,而是知音渐多。《牡丹亭》中的巾生“柳梦梅”,见证了昆曲近年来的繁荣与创新。在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牡丹亭》园林版随四季景观变化公演,而上海昆剧团推出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实现了“接力”演绎“四梦”的梦想。《牡丹亭》还有在北京久演不衰的“厅堂版”,在苏州多次推出的海峡两岸“青春版”,以及日本国宝级大师坂东玉三郎在海外出演的“中日版”,等等。 (小标题)疫中登“云端”,非遗不寂寞今年春,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的舞台灯光不得不“暗淡”下来。为让戏迷继续享受昆曲艺术,也让昆曲演员能登台以滋养自己的艺术生命,江苏省昆剧院通过“5G声声慢”重新拉开昆曲的表演大幕。昆剧的魅力在于一唱三叹。5G信号高速率、低时延的技术优势,可以降低直播画面压缩比例,减少画质在传输中的损失,增强视觉感受。原本只有个座位的兰苑剧场,在其中一晚的直播中累计有余人次在线观看。屏幕另一端的受众纷纷表示“演员的表情不用靠想象了”“太清晰啦,对外地人来说方便太多了”。不满足于简单的5G直播昆曲,今年5月,江苏省昆剧院在一场《桃花扇》实景演出中,尝试将虚拟现实(VR)和昆曲相结合。受众可戴上3D眼镜,打开相关手机客户端,在屏幕上滑动手指,选择任意视角观看演出。新技术与古老非遗的结合,不仅让昆曲焕发了新活力,也降低了门槛。观众花十几块钱的票价,即可坐在家中享受贵宾般的剧场体验。同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近昆曲、欣赏昆曲。此外,直播间互动、弹幕聊天等也成为观众线上看戏的全新体验。在上海,有“昆曲王子”之称的张军还在江南水乡朱家角古镇课植园尝试了多维度网络高清直播,视觉冲击力依托“云端”再升级。从传统迈向现代,拥有多年悠久历史的昆曲,正在与一些人工智能场景建立联系。“5G环境下的三维高清传输、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开始介入昆曲的演出和传播。”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一家参会的智能视觉处理机构如此展望。(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