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1316.html核心阅读百年古街中、古典园林里、现代剧场内、村落戏台上,苏州人的生活,处处都能与戏相逢。当传统与现代交织,听戏看戏不仅是生活的剪影,也蕴藏了苏州文化的精髓。如今,戏曲演绎出更新颖的展现形式,与交响乐、芭蕾舞等艺术形式一道,继续滋养着这座城市,让“有戏”的苏州,更有滋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富庶之地。一边是腾飞中的制造业之都,一边是绵延了余年、深蕴吴文化的水乡古城。历史沉淀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碰撞,传统与新潮在这里交融。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文化,于苏州来说,文化的精髓在戏曲。穿过小桥流水、古巷深宅,评弹、苏剧、昆曲的婉转旋律扑面而来;穿过高楼大厦、城市霓虹,交响乐、管弦乐的动人音符响彻全城。因为有戏,苏州才更加灵动。传承发展,古老文化散发现代魅力当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沧浪亭,遇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夜晚,苏州沧浪亭畔,笛声悠扬,浸入式的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正在这里上演。戏随景易,人随戏走,演员们在园林空间里移步换景,观众一边领略苏州园林的古典意蕴,一边享受昆曲的细腻优雅,沈复笔下的“苏式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所谓浸入式演出,就是突破传统的剧场式、厅堂式正襟危坐的观看方式,打破观演边界,将观众置于真实的演出场景之中。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跟着演员穿行在园林的亭轩廊窗间,且听且行、时坐时立。“这栏杆不对,这门楣不对,这胡须也不对,这月色、月色对了。我想起来了,那年我一十三岁,你长我10个月,这碗酒,就是你赠我的桃花酒。”主人公芸娘对沈复说。假山旁的演员仿佛从画中走来,一颦一笑充满诗情画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导演刘亮佐说,这样的户外实景演出,是第一次把园林和昆曲相结合,也将西方剧场的概念和纯粹的昆曲融合。苏州市姑苏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建春介绍,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是姑苏区倾力打造的“戏剧+”创新文化项目,也是姑苏区获评“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后,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举措。据悉,该剧于去年8月17日首演,至今已接待观众近人,受到广泛好评。除了全本之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还推出了面向青年观众的精华本、面向国际观众的英文版等。今后每周五将上演30分钟互动加60分钟演出的全本,每周三、六、日将上演30分钟互动加30分钟演出的精华本。《浮生六记》制作人萧雁也表示,昆曲《浮生六记》不仅是一台演出,更是外地游客了解苏州文化和“苏式生活”的窗口。演出结束后,来自亚美尼亚的观众加亚涅·阿拉科里扬依然沉浸其中。“我被这部剧和这种表演方式深深吸引了,分不清现实和故事。”她感慨地说,“中国人的文化和生活真是丰富。”创新包容,江南风和国际范共美不久前,苏剧大戏《国鼎魂》上演。舞台上,“二度梅”得主王芳饰演的潘达于决定捐出潘氏家族用生命和鲜血保护了几十年的大克鼎、大盂鼎两件国宝,既百感交集,又义无反顾。随着“心魂熔铸双鼎中,沧桑深处回望来”的伴唱,大幕落下,掌声响起。作为首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闭幕压轴曲目,苏剧《国鼎魂》深受观众喜爱。“这是我第三次看《国鼎魂》,还是感到非常震撼,无论表演、剧本,还是音乐、道具,都堪称完美。”市民林薇说,她是苏剧的“铁粉”。在苏州,苏剧与苏州评弹、昆曲并称艺坛“三朵花”,滋润着当地人的文化生活。晚上7点,平江路上游人如织。走进一条条小巷,评弹馆、戏台随处可见。游客们喜欢在这条建于宋代的古街上听听评弹,聊聊苏州故事,很多苏州本地人,隔三差五也要来这儿泡一杯茶,坐一坐。时代在发展,在文化创新这条路上,苏州人总是乐此不疲。近年来,在“三朵花”的基础上,苏州又打造了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和芭蕾舞团这“新三朵花”。10月13日晚上的苏州奥体中心,一场由苏州交响乐团领衔的“千人交响音乐会”正在举行,共有4支乐团、5位指挥家、近千名表演者参加。演出结束后,现场名观众一齐起立,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对这场音乐会的喜爱。“我在网上看到演出信息立马就买了票,演出的主题太好了,曲目也很经典。”专程从广西桂林赶来观看演出的陆先生说。作为本场演出的5名指挥家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谭利华也对这场“千人交响音乐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场演出不光让我们见识到了苏州交响乐团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大型演出活动的能力,也真实地反映了苏州文化繁荣的景象。”与苏州交响乐团相比,成立于年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是一支更为年轻的乐团,演员们用古筝、二胡、琵琶等演奏“丝竹里的交响乐”,演出作品也常常与昆曲、评弹融合在一起。看看乐团的演出表,虽然成立时间短,但已经带着温婉的江南曲调走遍了大江南北,走向了全世界。如果说“三朵花”是千百年来的苏州文化精华,那么“新三朵花”就是绽放在这座古城的艺坛新芽。这“六朵花”共同织出苏州文化的“双面绣”,体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创新和包容,这里的生活既有传统味,也有国际范。积淀深厚,名角票友各显身手今年8月到9月,首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在苏州举办。长三角、大运河沿线的多个省市,多个艺术门类的名团名剧、大师大作,齐聚苏州;19台优秀剧目,23场精彩演出;9场苏州历史和江南文化论坛,近位文化学者相聚;超过万人次观众参与互动直播和网络评选。苏州,是一座有戏的城市。在这里,像这样百花齐放的艺术盛会屡见不鲜。在昆山,这个夏天也是好戏连台。从年开始,全国个戏曲剧种在昆山集中展演,作为“百戏之祖”昆曲发源地的昆山,给戏曲界带来了一场戏曲盛会,让苏州戏迷很幸福。百戏盛典期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带来的秦腔大戏《李十三》在苏州市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起伏跌宕的剧情、精湛纯熟的表演,台下叫好声不绝于耳。当天晚上,昆山市锦溪镇马援庄村还专门包车组织35位村民前来观戏。村民沈秋弟说,很多人都是头一次看这种大戏,马援庄村离昆山市区有几十公里路,看戏不方便,“这次是村里组织的,让大家看个够。”百戏盛典给他们带来的并非只是一次简单的观戏之旅。过去几年里,沈秋弟一直领着十几位爱好戏曲的村民唱戏,并成立了一个文艺小组。以前,村里面简单地搭建了一个水泥舞台,村民们在上面唱锡剧、越剧、沪剧,虽然不够专业,但也能吸引几百名村民前来观看。今年,投资30多万元的戏台在马援庄村搭建而成,戏台修建好后,村民们的兴致更高了,沈秋弟也更忙了。戏台落成那天,沈秋弟早早就来到化装间,换上了新戏服。离演出开场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坐下来,边喝茶,便琢磨着剧本。台下,村民们越聚越多。“你瞧,这就是有滋有味的‘苏式生活’。”沈秋弟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