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提起昆曲,很多人都略有耳闻,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起源于明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比京剧的出现还早。作为国粹的代表,昆曲被文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教授白先勇终生推崇。可鲜有人知,在浙江温州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永嘉昆曲。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对永嘉昆曲曾作出“南昆北昆,不如永昆”的高度评价。/什么是永嘉昆曲?北宋时期,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民间歌舞小戏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早期的南戏,也称之为“温州杂剧”或者“永嘉杂剧,在吸收昆山腔和海盐腔后,逐渐形成了永嘉昆曲。经过魏良辅等人的改革,在吸收北曲曲调的同时保留了其“流丽悠远、“殊为可听”的特点永嘉昆曲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艺术流派。永昆的声腔,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演唱中不受传统联套宫调规律限制,可以同宫异调联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间转调,呈现极大灵活性和丰富性。永嘉昆剧角色最初有小生、正生、当家、花旦、大花、小花。外加鼓板和正吹即可演戏,称八脚头。后发展到13脚,道白多用温州方言。嘉庆年间,永昆有秀柏、霭云等。咸丰年间,最著名的班社就是活跃在温州、台州两地之间的“同福班”,经典剧目有《奈何天》、《摘桂记》等。随着永嘉昆曲的繁荣,产生了一系列大师级表演艺术家,如蒲门生、杨盛桃和高玉卿、杨银友等。不幸的是,从清末到建国初,永嘉昆曲的发展却被却一再被战乱和政治运动打断,人才凋敝,难以为继,只有少部分昆曲艺术家们秉持着对艺术的热爱,艰难演出着昆曲。既没有观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