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培培朗读音频
◆◆◆
文
十点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现在社会里,女孩子的婚姻压力似乎越来越大。
到了25岁就被叫剩女,有的才刚大学毕业,家里就开始催着谈恋爱,相亲结婚。而不结婚,不要小孩,更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社会明明在进步,但我们的思想反而变得更加禁锢,缺乏自由。而在遥远的民国时代,有一位女神级人物,有“民国最后的才女”之称的张充和,却一直坚持单身,直到35岁遇到一生的真爱才走入婚姻。
元和(前排右一)允和(前排左一)兆和(后排右一)充和(后排左一)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叶圣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合肥四姐妹,指的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四姐妹里,十点君今天特别想聊聊的就是小妹张充和。
欣赏她的有两点,一个是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坚持,在过去的21世纪,这个文化天翻地覆的时代,即便在遥远的美国,她也试图营造出那个自己喜爱的遥远的古中国;
第二点是她对待感情的态度——宁缺毋滥。才貌双全,追求者甚众,甚至著名诗人卞之琳苦恋她十年,但她却始终不为所动。一直等到生命中的真命天子,才步入婚姻。婚后的她一方面能做个好妻子,忠诚、乐于付出,一方面仍然能够保持独立的自我。
01
充和是幸运的的。她出身于安徽一个大地主家庭,从小可以不愁吃穿,而且曾祖父张树生是一代儒将,官至两广总督,父亲张武龄是一代乡绅,都很重视后代的教育。
张武龄接受过五四新文化的熏陶,思想开明,他甚至为了给女儿们更好的教育,举家迁往苏州九如巷。张武龄后来创办了女校乐益女中,四个女儿都曾在这个学校读书。所以,张家四姐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长为具有现代知识和思想的温婉尔雅的女性。
前排为张家四姐妹
但她们的个性又各不相同。
大姐元和的个性含蓄内敛,也最为神秘,她嫁给了一代昆曲名伶顾传玠,而后定居台湾,勉力支撑着数次创业失败的丈夫,对这段感情总是三缄其口。
二姐允和个性活泼,她嫁给了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文革期间,为了保护丈夫,不惜化身泼妇支撑着家庭。
三姐张兆和或许是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因她和沈从文的那段感情,但兆和其实是三姐妹里最现实和理性的人,沈从文口中美的化身的三三却说,直到沈从文死后她才明白,“我以前从未理解过你”。
小妹充和在35岁那年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而后再年随夫远赴美国,定居海外,年在美国去世。
02
充和虽然外表看上去柔弱,其实个性非常独立、执着,自主自强,这与她少小离家的特殊成长经历有关。
充和出生时,已经是家里第四个女孩,父母都很盼望男孩。所以她刚一出生,就被过继给没有孩子的叔祖母。
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见识,相当重视充和的教育。她为充和请的老师叫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古文,还培养了陪伴充和终身的爱好——书法。
充和的书画作品
充和的一位长辈曾经给过她几锭古墨,她用来练字,朱谟钦见了,提醒她说:“你小孩子家写字,别用这么好的整墨,用碎墨就行了。”
古墨的价值是很高的,充和初到美国生活困窘,忍痛出售了珍藏的十方墨,当时卖出了一万美元的高价。为此她伤心了很久。
充和的画
朱先生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充和说,颜碑用来打基础是非常好的,直到年老,她每过几年都要临一次颜勤礼碑。
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十六岁,他留给充和的,不仅仅是深厚的国学知识。
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充和在知识背景上和姐姐们受的中西结合的教育不同,姐姐们更为洋派,充和的旧学功底则最好。
03
16岁叔祖母去世后,充和回到苏州。在苏州,充和认识了陪伴她终身的爱好——昆曲。
父亲张武龄和母亲陆英都是戏迷,张武龄还特意请来了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来教孩子们唱戏。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大姐元和,她特别喜欢登台表演,后来嫁给了名小生顾传玠。
元和与顾传玠
充和则更喜欢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相传,在苏州拙政园居住时,她夜晚常常一个人在兰舟上唱昆曲。这种不爱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