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著名作家白先勇制作的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启了世界巡演,
将传世经典以青春靓丽的形式呈现,
再现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人改变了
对古老昆曲的固有观念,
开始了解、喜爱这一传统戏曲。
而从青春版《牡丹亭》开始,
一位澳门姑娘李卉茵也与昆曲
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她是澳门唯一一位昆曲演员,
也是澳门登上
央视戏曲晚会舞台的第一人!
“满园春色”开启昆曲梦
李卉茵是一位“80后”企业家,10年前创办了澳门第一本时尚生活中文杂志《梳打》,组建了自己的传媒集团。年,她在剧院里观看了青春版《牡丹亭》,从此爱上昆曲便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是演员服饰、舞台设计、身段、唱腔都很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游园》,虽然台上只有两位演员,但空旷的舞台却被他们演出了满园春色。”
要说对昆曲有多喜欢?李卉茵说:“那种喜欢,是觉得自己应该要去学,应该去了解更多。”
(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然而,澳门并没有昆曲老师能够进行教学,且创业初期的忙碌工作也让李卉茵不得不暂时放下爱好。但是,她仍然会到处寻找昆曲演出,享受视听盛宴。
年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李卉茵去到了南京,从朋友那里得知江苏省昆剧院演员裘彩萍开设了网络昆曲课堂,于是第二天就拨通了老师的电话。“当时,老师觉得我从澳门过来,挺难得。告诉我要做好心理准备,昆曲学习不会很快就有成果,需要长期坚持。”
事实证明,时间和距离都没有打败李卉茵。开始她跟着老师面对面上了几节发声课,之后便每周都通过网络学唱:“其实,我到现在都还是觉得昆曲很难,它的整个系统,包括发声、字音、念白都有自己的模式。方言也并不是现在的苏州话、无锡话,而是雅正的‘中州韵’。”对于从小说粤语的李卉茵而言,语言习惯让她学起昆曲更加费劲:“我们尖团音、卷舌音发不清楚,而且有时候并不会意识到自己错了,所以老师每次都很耐心地、一点一点纠正我。”
“不务正业”传播传统文化
学唱三年后,基本功扎实的李卉茵又找到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讲师、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邢金沙老师,开始学习身段。“其实,邢老师不太愿意收弟子,关键我又在澳门,每次需要赶到香港上课。”李卉茵说,“但是她又说,有诚意就来试试吧。”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这一份诚意,竟从年延续到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多年的风雨无阻,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李卉茵告诉看苏州记者,只要是不加班,就一定会在每周五到香港跟老师学戏:“昆曲对我来说是生活中的调节剂,让我轻松和快乐,不会有任何负担。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甚至有段时间觉得自己有点不务正业,这让我有些罪恶感。”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为了消减“罪恶感”,每到上课这一天,李卉茵都早早去到香港,先约当地客户开会、谈工作,之后再上课:“这样花两个多小时到香港,既完成工作,又学了昆曲,我会觉得很充实。”
让李卉茵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带着美好幻想扮上戏装,出乎意料的是,一切都和想象中的大不一样:“昆曲妆容、发型非常复杂,包头很紧、发饰很重,化完妆后我就一直想吐,连笑都笑不出来,更别说演了。我没有想过演一场昆曲会这么辛苦,老师和我说,第一次都这样。”
专业技巧学习之余,李卉茵理论知识也不落下,她喜欢寻找有关昆曲的资料、书籍,于是惊喜地发现,汤显祖的《牡丹亭》或许是最早出现澳门风光的中国戏剧作品。在第二十一出《谒遇》一开场,寺僧唱了一曲,其中提到的“香山墺”是澳门古时的别称;而“多宝寺”就是“三巴寺”——圣保禄教堂(大三巴)。
“汤显祖到过澳门,我觉得这是澳门的缘分,也是给我的缘分。其实有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发掘汤显祖去过的痕迹,可澳门对昆曲比较陌生,没有人知道这件事。那么现在对于学习昆曲的我来说,传播昆曲文化成为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李卉茵组织成立了澳门昆曲文化协会,自己做讲座和大型活动,吸引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