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跟着昆曲去赏月附送施夏明单雯福利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又因其处于仲秋之月,也称“仲秋”。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为与之相应,故亦称中秋为“月夕”。

话到中秋,又怎能不提月光,“月出皎兮,佼人撩兮”,月色——从《诗经》的时候——就带着她的审美来到人们身边;但又不知从何时起开始见证前世今生,见证古今的永恒。千百年来,这中秋夜圆满的清辉,照见过多少人的悲欢离合,而这所有欢乐和哀愁都在月色下被格外地放大:“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是借如梦如幻的月光排遣的愁绪和失意;“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是酣畅激越中的哀婉;“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是意气风发之时的轻松俏皮;“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对月难眠、深深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对于兄弟手足的牵绊;“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对夫妻团圆的憧憬和期盼;“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是似喜亦愁淡淡的感怀;“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是邀月同游的奇想;“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是故人饱满的惦念与支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活在当下的豁达胸襟;“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映照的是文人高标独立的情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淡定从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青天一轮映我心。

明月照彻的是心中若隐若现的心事,这许多的月色,这皎皎的月光,投射到心上的温度清寒孤冷。生命中的惆怅、忧伤都被月光勾勒上了清晰的细节,照亮所有美丽的眷恋:关于爱情、亲人、家乡、友人、故国、人格………。这种孤寂廖落的审美令人感伤不已,却又沉醉其中。明月的这种意象在中国戏曲中也是很多的,尤其是昆曲,清幽的曲笛借着月光悠悠飘散开来的,是或浓或淡的美丽的伤感。

《玉簪记 琴挑》,书生潘必正的一支[懒画眉],“月明云淡露华浓,倚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这样月明云淡的夜,无法入睡,在枕上听见蟋蟀声起。这清秋时节落叶的一声残响,惊断了未稳的梦境。这个时刻,想起明月下所有的悲欢。所以“闲步芳尘数落红”,看一看落英缤纷,偏偏这个时候听到了陈妙常弹琴的声音。陈妙常看到的“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也是在月色之下,照得一切美好,却在心中映出了感伤。这正应了“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所以月光下的枝繁叶茂,照出人心的寥落孤单,这份清冷触手可及。

《牡丹亭 闹殇》,因游园伤春一病不起的杜丽娘,缠绵病榻几近半年。而于蒙蒙月色、微微细雨的中秋之夜离魂而去,葬在梅树之下,愿与梦中之人守得梅根相见。“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这一夜的月光有一种凄绝的、震彻人心的美,照着丽娘气若游丝,投射出的却是对爱情的笃定与坚守。这样的月色,照亮丽娘死后魂游与柳生相逢之路,望眼欲穿。

《长生殿 重圆》,一曲[忒忒令],“碧澄澄云开远天,光皎皎月明瑶殿”,借皎皎月光来诉说相思万万千千。不禁令人感叹:月长久,人长久,人心永远没有月亮那么万古,但是此生相随相伴,有如此月光照进生命,便是一种成全。

  月亮是强大的,也是柔美的。月亮下酝酿一把闲情,那样一种牵绊,那样一种忧伤,那样一种万古流光照彻不舍的心愿,她陪伴着你。这把闲情,让生命刻画得更清晰。所以这个中秋,我们一起伴着月色,来看戏吧,梦中之事未必非真,又怎知戏中之月照不见你我的人生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