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弹词中国曲艺瑰宝博艺欣欣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苏州弹词是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的一种戏曲艺术。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柔软的吴语、优美的音乐,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全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江南明珠”。

年,苏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弹词的历史相当悠久。远祖可追溯到唐朝的变文。敦煌佛洞所出的唐、五代说唱文学本(变文),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唱词大多是七字句,偶有三、三结构的六字句等,有说有唱,韵文与散文相间。现在的弹词与变文十分相似。

弹词《孟姜女寻夫》、《董永张七姐槐荫记》等,都可能是从变文中相同题材演绎而来。也有人认为弹词是由宋朝的诸宫调演变而成,待考证。元末文学家杨维祯所作的《四游记弹词》,是现知最早以“弹词”命名的唱本。杨维祯是浙江诸暨人,晚年移居松江。可见当时弹词在浙江诸暨或松江一带已有流传。

明朝弹词的演出形式“拨琵琶秀女弹词”。这种形式延续至清初。清代弹词女作家陶贞怀说“弹词万本将充栋”,可以想见当时弹词发展的盛况。

清初,苏州弹词从露天演唱进入寺观茶坊等固定的演出场所。伴奏乐器已用三弦、琵琶,似乎已有了“双档”的形式。乾隆年间刻印的苏州弹词脚本《新编宋调全本白蛇传》等,其中有不少是用苏州语的;嘉庆年间金山张堰人昊毓昌所写的“三笑”,其中穿插了许多苏州的方言土语,生动风趣,别开生面。

乾隆年下江南时,曾召弹词名家王周士说书,后随驾进京御前弹唱,赐七品顶带,被后人誉为“御前弹唱,七品书王”。

年,王周士发起创建“光裕公所”,供奉三皇祖师,制订行规行风,提倡尊师礼让,吉庆佳节举行会书,切磋书艺,培植后学,提倡公益事业,设立裕才学校。此社的建立,对弹词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时名家辈出,代表性的艺人有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世称四大名家。

16:05

过去,江南水乡的大小城镇一般没有专业书场,只有茶馆兼营书场,早晨卖茶,下午、晚上成为书场。其布局是:一个尺把高,不到十平方米的书台,桌椅放于台中,桌帏上红底黑宇写着“敬亭遗风”,一幅对联“把往事今朝重提起,破工夫明日早些来”分列两侧。

场内一般能坐一二百人,中间放着长方桌台,两旁各放长凳排列成蜈蚣脚般的座位。这种长方桌台称之为“状元台”,是由老听客占座。四周设置方桌板凳,听客可以边饮茶边听书,有时还可买些花生、瓜子类的点心边吃边听,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听说书人俏声细语、轻弹柔唱,仿佛与听客细诉家常,亲切无比,实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后来在大、中城市演出,有了专业书场,长台方桌一律改成横排座位,对号入座。较典型的书场有苏州城内的苏州书场,上海的静安书场等,其建筑格局是排座围着书台,前狭后宽,似折扇形,这样能使听书人靠近说书人,“台上说书,台下寻书”。

说书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法,在演绎过程中,可以随时“跳进跳出”,因此可将极其杂的情节、人物关系简明地表达出来。有书则长,无书则短,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

比如有时内容虽很复杂,但与书情关系不大,只用三言两语一笔带过;有时虽无过多情节,但与刻画书中人的性格有关于,于是进行细腻的描摹,生动的穿插,通过说、表、弹、唱,将书中人的种种心理活动、外表形态充分地展示出来。

如《珍珠塔》说采萍ㄚ头到妆台报喜,陈翠娥小姐下楼会见方卿,十八级楼梯下了十八天(每天一回书),将陈翠娥的复杂心态尽情地加以描述,听来趣味甚浓,紧紧抓住了听客,而每天在紧要关头收束关子,来个“且听下回分解”,听客只得“破工夫明日早些来”,等待着陈翠娥下楼会见小方卿。

弹词的演出,可由一人自弹自唱,也可若干人同台说唱。一个演员在台上演出称为单档,两人同台演出称为双档,三人则称三个档。上世纪50年代初,创造了多人同台演出的形式,称小组唱。

弹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和琵琶,有时为了增强奏气氛,也可适当加二胡、阮及小型打击乐器。乐器均由演员兼奏,自伴自唱。在体裁形式上有长篇、中篇、短篇、开篇及小组唱之分。

不同风格的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一般以演员(始创者)的姓名命名,如蒋月泉的蒋调、杨振雄的杨调徐丽仙的丽调等等。虽然唱腔纷呈,寻根究底,大多是与陈(遇乾)调、俞(秀山)调和马(如飞)调有着渊源关系。

清朝中叶被列为四大名家之首的陈(遇乾)调,含有昆曲和苏滩音乐的风味。陈调的大致特点是:旋律进行舒缓深沉,朴实苍凉,音域不太宽,起伏亦不大,运腔介于歌唱性与叙述性之间,速度中等。

俞(秀山)调产生于清·嘉庆年间。早期俞调唱腔比较简单,经20世纪30年代蒋如庭、朱介生等艺人的加工,表现力有了很大拓展。现在的俞调唱腔曲折婉转,激越多变,音域跨度达两个八度以上,速度缓慢,腔多字少,抒情性强,有“三回九转”的特点。

影响较大的马调,传承、发扬了苏州弹词的基本特点,并为苏州弹词唱腔确立了基本格调。直到现在,许多唱腔还承续了它的框架结构及旋法特色。

马调用本嗓唱,质朴淳厚,说唱性强。早期的马调唱时不托伴奏,只在“过门”时用三弦弹奏。马调的旋律进行平稳质朴,字多腔少。马调三句一组的“凤点头”最具特色。

另一特点是下句末字前蜻蜓点水似的拖腔,已成为弹词基本腔的典型腔格,马调几十句的连续叠句,表现出一气呵成的感情色彩。

马调经进一步演化,有沈(俭安)薛(筱卿)调和周(玉泉)调两个支系。之后,又在这两个支系中演化出多种不同的流派唱腔。

苏州弹词的唱腔音乐,除了各种流派唱腔外,还采纳、应用了一些江苏民歌及戏曲曲牌,但都赋之以弹词的风格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产生了众多的曲本和艺术家。

现在,苏州弹词已跨出国界,这不仅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也会有深刻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