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赐福穿越300年历史烟云百年戏楼

白癫疯能吃枣子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130/5888907.html

本文转自:北青网

三年前,北方昆曲剧院接手正乙祠戏楼,4月19日晚,一出《天官赐福》穿越年历史烟云,低吟婉转的昆曲唱腔萦绕于古朴幽雅的雕梁画栋间,为修缮一新的正乙祠戏楼启幕。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和西城区指导北方昆曲剧院承办的“会馆有戏”之正乙祠演出,不仅为京城打开了一处演艺新空间,更以美好寓意创新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沉浸式体验昆曲

坐落于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号的正乙祠戏楼,是曾经的银号会馆,也是中国最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它的盛名不仅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其在中国戏曲演出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近百年来,梅兰芳、谭鑫培等戏曲名家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见证了它的繁华与辉煌。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正乙祠,也让数百年戏曲发展历史变得可感可触摸。

此次正乙祠戏楼开幕演出季选取了四幕颇有历史渊源的大戏连台上演,分别是驻场戏《天官赐福》、戏楼版《牡丹亭》、观其复版《墙头马上》《怜香伴》。其中,驻场戏《天官赐福》更是为戏楼量身定制,作为开幕庆典戏首次亮相。该版《天官赐福》既沿袭了昆曲艺术的美学韵味和中华传统庆典文化,又结合时代审美和戏楼古风古韵进行创作改编,烟雾、多媒体等舞台手段也为古朴的戏楼增添了现代感。特别是一出《游园惊梦》,由于将演出搬到了观众席前,咫尺距离颇有“沉浸式”体验之感。

全市已有8家会馆“有戏”

作为“会馆有戏”的系列演出,此前多台“小而精”“小而美”的演出先后推出,先期选取了场地条件较为成熟的湖广会馆、颜料会馆为试点,推出“遇见湖广”“遇见颜料”系列演出,而临汾会馆、福州新馆、台湾会馆等会馆也将陆续开演。时值正乙祠重张之际,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正乙祠联动创排“会馆有戏”系列剧目,《遇见梅兰芳》之《游园寻梅》、沉浸式曲剧《茶馆》、正乙祠版《天官赐福》等节目轮番上演。目前,全市已有8家会馆推出多场“会馆有戏”系列演出。

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戏曲艺术的聚集之地,全城大大小小的会馆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赋予了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西城区纳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依法进行保护的会馆有31处,在挖掘辖区可利用会馆资源的同时,西城区依托自身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深入拓展博物馆、纪念馆及可利用文物资源,启动“会馆有戏”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活动,在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正乙祠戏楼等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场所打造主题鲜明、内容多元、功能各异的沉浸式演艺业态,持续擦亮“会馆有戏”文化品牌。

探索常态化演出机制

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发挥会馆旧址在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依托正乙祠传承多年的昆曲艺术,同时更好地发挥中轴线文化功能,呈现戏曲艺术的意境之美,让以会馆为代表的历史建筑重焕光彩。

未来,北京市还将立足推进老城保护与复兴,因地制宜创作推出更多兼具时代价值与传统审美、表现方式灵活的新创剧目,发挥会馆作为“新戏入口”“新秀舞台”的重要功能。同时,不断探索“会馆有戏”常态化演出机制,举办古戏楼戏剧展演季,开展戏曲公益讲座、文化沙龙,开发“会馆有戏”微旅行线路,持续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圈、艺术圈,增强“会馆有戏”品牌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