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玩几种地道的北京玩意儿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

尘土当饭,稀泥作羹,木块当肉,幼童们玩一整天都不会腻。大概千百年来的中国孩子,童年都是在泥、木、纸、布头制造的世界里度过的。

用泥、面、土等制成的传统玩具,种类丰富,不仅是喜爱孩童的玩具,大人们也常常觉得稀奇。

▲拨浪鼓、泥人、风车、小竹篓、香包、小鼓、竹笛、八卦盘、六环刀、竹蛇、面具、小灯笼、风筝……宋代李嵩的这幅《市担婴戏图》,几乎画出了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的半壁江山。

其中,北京玩具集玩与意于一身,是玩具又非玩具,所以又常称作“玩意儿”。

久居帝都之位,北京传统玩具吸收了南来北往的特色,既有泥车瓦狗,也有精密器械。兔儿爷、面人、鬃人、风筝,这些典型的北京玩意儿,一方面既体现了京城童玩从拙朴到机巧的蜕变,另一方面又带出了北京人认真玩、玩着过日子的态度。

—泥塑玩具—

泥玩具大概是玩具出现之初最为常见的形态。

殷商时的陶土泥狗还很单调,到了先秦两汉,这种易于取材方便塑形的材料显然已为玩具形态展示出丰富的可能性。

京城泥玩里,最富盛名的莫过兔儿爷。关于兔儿爷,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已有专门的文章介绍,在此不作赘述。

▲清 北京市井风俗画 卖泥兔儿

—面塑玩具—面人

作为泥塑玩具的流变,面塑玩具起源于民间节令时的面食制作。《岁时杂记》有记载:宋时面点就已有“孩儿鸟兽、飞燕形状”,这些花样后来沿袭下来,发展成了一种不供食用的观赏面人。

▲面塑艺人在创作

相比泥人,面人材料细腻、色彩明度高,使得塑形更加精致,颜色也更缤纷。加上与生俱来的食俗基因,面人将泥塑玩具更具精细化制作的特点。

▲“面人郎”第一代郎绍安作品蝈蝈和玉米

北京面人有三大流派,一是“面人汤”,一是“面人郎”,还有一派被行内称为“大面人”。除了大面人,其他两派都已上升成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其中面人郎因题材广泛,工艺细腻,被称为面人里的工笔画。

与玉雕、石雕等减法塑造不一样,面塑是加法塑造,每一部分都是一点一点贴上去的。面人郎的作品通常有着上百道工序,在这些复杂的工序中,首要工序就是把面蒸熟,然后加颜料揉制出不同色块。

▲郎志丽作品西游记局部

工序虽然复杂,工具却很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有机玻璃的拨子、一把密齿梳子、几根竹签子和一罐白蜡。拨子善于挑、压、挤、拨,主要用在裙摆和袖褶处;密齿梳可以用来制作牙齿、项链;白蜡是为了防止手汗。

▲制作面人的工具

面塑的工艺关键在于面的配方,面里加了什么,直接决定面塑工艺的难易与保存时长。未经特殊处理的面,几天就会变干、发霉或软塌,想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靠添加防腐剂和控制面的硬度来达成,这便是每家面人的独门秘方了。

▲仕女头部的制作过程

—戏曲玩具—鬃人

皮影和京剧风靡北京之后,诞生了一种模拟戏剧的玩具:鬃人。鬃人与泥人、面人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个小人生龙活虎地动起来了。

鬃人活动的原理说来也简单,就是利用敲击铜盘所产生的震动使放在盘上的鬃人移动,但“动起来”,对于玩偶而言,还是一件大事。

▲鬃人孙悟空

看着一个个扮相考究、制作精细的鬃人有节奏地行走、旋转、对打、碰撞,如果再有伴唱,俨然一台微缩版的好戏。

▲鬃人武戏场面

传统鬃人均以胶泥脱胎做头面,身体部分则是由秫秸杆绷上彩纸或彩绸,再絮上棉花,安装手和兵器。

▲装饰身体

坯子做好后,制作者往往会根据戏曲场景在头部勾上脸谱,在纸衣上描绘纹样,甚至制作盔头等,让它最大限度接近舞台人物。

▲勾完脸的孙悟空

最后,在底座下粘一圈二三公分长的猪鬃。由于猪鬃排列的角度不同,加上人们敲击铜盘的力道不一,随着铜盘的震动,铜盘中的鬃人便可以借助猪鬃的弹性左右旋转和行走。

▲鬃人底座的猪鬃

一整套鬃人做下来有60多道工序,要花费一整天。

鬃人十分适合表演“八大锤”、“三岔口”、“大闹天宫”一类刀枪剑戟对打的武生戏,以及高跷、旱船、五虎棍之类的民间舞蹈节目。

▲扎靠成型的鬃人

—竹木玩具—

体现物理学原理的竹木玩具,无疑是民间玩具从稚拙走向机巧的里程碑。

早在明代,空竹之类的简易竹木玩具就已作为宫廷玩具,被视为集娱乐、健身、表演、技巧、收藏价值为一体的高雅之物。但若要说北京竹木玩具的集大成者,还要算风筝。

扎燕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原为战时通讯工具之一,因此除了外形与趣味,在性能上更为讲究。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记载了43种风筝做法,而《北平风筝谱》中所记风筝达余种,体系十分庞杂。

▲哈氏风筝传承人哈魁明和他的风筝

▲哈魁明风筝制作笔记内页

哈氏沙燕风筝最有北京特色。沙燕采用“膀尖前翘,后心贴地”的骨架结构,两翅向前弯曲呈环抱状,平放地上时后背中心紧贴地面。沙燕的膀条是两根平直竹条,上下尾端扎在一起形成弧形膀兜,用以泻风。这种结构使沙燕在风大时不至不稳,风小时也能起飞。

▲哈氏风筝传承人哈亦琦和他的大沙燕风筝

后来,为了抵抗更强的风,哈氏沙燕风筝又有了升级版:预先烘烤膀条,使翅膀骨架向前翘起,这就预留了骨架在强风中变形的可能性,增加了近一倍多的抗风强度。这种结构使哈氏的大型瘦沙燕飞行性能十分优越,能在五级大风中飞行!

▲五龙燕风筝

▲钟馗嫁妹风筝

▲喜字风筝

*正文部分转自汉声文化讲义,有删改

中国童玩()-往期回顾:

1.中国童玩

软磁铁七巧板

2.中国童玩

春日里的童玩游戏

---

汉声自年创办以来,投入民间文化工作,建立起一座包含5种、16类、56项的“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出版了面向幼儿、孩童到成人,适读年龄0~99岁的丛书,成为全家人的汉声。

现在,汉声依照儿童成长的发展阶段和需求,将50年来积累的文化瑰宝,加以转化并创意编辑,呈现在“汉声学堂”中,透过线上、线下共融的课程,以及跨平台新媒体的频道,使中国数千年积累的文化智能,能不断输入日常生活中,承袭传统的智能、美质和生命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