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成果丰硕在剑桥

光明日报记者林卫光

11月20日,《不仅是音乐——剑桥大学昆曲文化遗产展》在剑桥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也是剑桥大学与中国有关方面合作的“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三年成果展,将持续到明年4月份。展览所呈现出的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方式,以及与青年艺术家的对话热度,让人们对昆曲的“活态”发展充满期待。

1.英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的昆曲缘

剑桥大学考古人类学博物馆,是拥有英国同类藏品中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拥有超过一百万件来自所有人类居住地以及人类历史上和史前每一时期的文物、照片、油画和绘画。早在年,第一批中国乐器“哨子”和“拨浪鼓”来到剑桥大学考古人类学博物馆。从那以后,不同门类的中国传统乐器,包括少数民族乐器来到博物馆。

昆曲演员现场表演。林卫光供图

本次展览展出了博物馆所收藏的曲笛、笙、箫、板、琵琶等昆曲表演中所使用的中国传统乐器,折扇和戏曲人物剪纸等与昆曲相关的藏品,以及中英两国当代艺术家受昆曲启发而创作的一系列艺术品。

展览所展出的大部分乐器,来自于剑桥大学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劳伦斯·毕铿(—)的捐赠。他在二战期间曾经与英国的中国科学技术历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同往中国访问,与不少中国文化界人士结下了友谊。

展出的昆曲乐器。林卫光供图

毕铿的乐器藏品,都是在他的旅行途中,或是从他的朋友和同事那里收集来的。他并不是在寻找外观漂亮、年代久远或是做工精良的东西,而是对音乐本身感兴趣。毕铿的收藏品种类丰富,从塑料的哨子到精致的古董琴应有尽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收藏品不断被重新利用:起初,它们被用来在中国进行演奏和聆听,在被毕铿带到英国去之后,它们便被定期借给剑桥大学的学生和表演者。在20世纪70年代,毕铿时不时带着学生和朋友们,在剑桥大学举办小型的中国音乐会,在校园里刮起了一阵中国风。

如今作为博物馆的文物,这些中国乐器藏品已远离了音乐家和他们的听众,变成了另一种物质形式:为西方学者和参观者提供了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物质形式。这些乐器的最新转型,是被用来保护和记录最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之一——昆曲。

2.让昆曲更为“活态”地传承与发展

这次展览呈现了“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的三年项目成果。这一项目于年启动,旨在收藏、整理、展示世界各国所保存的与昆曲有关的文物和影像资料,同时给昆曲的演出机构与世界各地的观众们,提供一个昆曲演出与活动信息的交流平台。“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由剑桥大学的文化保护项目“康河计划”与考古人类学博物馆联合主办,与中国昆曲博物馆等昆曲界重要机构联合共建。该项目获得中国江苏省艺术基金、英国保护濒临消失的世界基金会、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中国南京康河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支持。

年轻观众现场“画昆曲”。林卫光供图

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