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二十四节气
分享艺术经典·探寻科学智慧
百年昆曲世家传人周好璐
百集昆曲故事
听昆曲那些事那些人
清咸丰、同治年间,昆曲在北京式微的同时,在华北大地却呈现复兴势头。位于河北廊坊的文安县北斗李村,一位叫任以礼的大户,于同治初年组织、创办了“元庆班”。其班规苛刻,创办不久已初具规模,在北方昆弋界有一定影响。
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酷爱昆曲,是北方昆弋戏的资深粉丝。同治年间,元庆班进京演出,醇亲王见元庆班行当齐全,阵容整齐,把元庆班的名角都留在府邸,前后办了安庆、恩庆、恩荣这三期昆弋科班,培养出“庆”“荣”两辈数十名优秀的北方昆弋演员。
醇亲王
光绪十六年(年),享年五十岁的醇亲王去世。已改名为“恩荣社”的昆弋戏班的艺人们流入民间。奕譞的逝世与恩荣社的解散成了北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标志着昆班从王府走向民间的历史转折,对于北方昆曲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醇亲王死后,任以礼借着王府散班的机会,重新打出了“元庆班”的大旗,集结了原先的老人,吸收了王府“恩荣社”“荣”字辈的出色艺人,使元庆班角色更加齐全,加上其考究的服装道具、精彩的表演、严苛的班内规矩,产生很大影响。慈禧太后万寿节之际,元庆班被调到京都祝寿,受到皇廷赏赐。任以礼特别礼聘了原醇亲王府恩荣班出身的名艺人任科班教师。在任以礼创办元庆班的二十多年间,促进了北方昆弋在民间的繁荣,影响昆弋剧种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文武兼备的优秀人才。令人惋惜的是,年春,元庆班的全部戏箱和道具遭到日寇扫荡,被焚毁一光。
走出醇王府的恩荣班艺人就像蒲公英一样,继续在各地传播着昆曲的种子。一些人跟着老班主回到元庆班,一些人回归故乡传授了大批青年子弟;还有一些人则转入河北,巡回演出。
据说,光绪、宣统年间,冀中方圆四、五百里地之内就有几十个昆弋班社。这些班社受当地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从严谨、精致的昆曲雅声渐渐转变并形成朴实自然、豪迈粗犷的北方昆曲表演特色。唱、白用北方语音,剧目则多以阔口戏、袍带戏,威猛火爆的武戏为主。当地百姓爱看昆曲,富裕的人家还会聘请专业演员到家里教孩子们拍曲演唱。孩子学后,不仅掌握了音准、节奏、韵律,还获知了曲词中的典故。
高雅的艺术离不开百姓的沃土。昆曲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奏出了另一番雄浑壮丽的燕赵高歌。
收听完整内容
请扫描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