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全国第一位职业昆曲推广人,用昆曲

《牡丹亭游园》赵津羽演唱.mp3来自WEART唯艺00::01

(跟随赵津羽的演唱,我们进入今天的昆曲世界)

你知道昆曲吗?

你听过昆曲吗?

你喜欢昆曲吗?

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

但能真正回答上来的人并不多

作为全国第一位职业昆曲推广人

赵津羽坚持了几十年

就是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

为世人展现这年的美

12岁时她对昆曲一见钟情

受过京昆大师俞振飞的点拔

昆曲武旦皇后王芝泉亲授《挡马》

师承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

可以说

如果在舞台上表演昆曲闺门旦

赵津羽前途无限

但她甘愿转向幕后

将舞台上精致唯美融入日常生活

推广“昆曲+”的新艺术理念

大多数人都觉得昆曲和日常生活没啥关系,无非就是些咿咿呀呀的唱词和华美的服装。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接触过昆曲,最基础的就是每年春晚雷打不动的戏曲串烧,更直接的就是昆曲艺术年流传下来对生活的映射。

“不要以为听昆曲的都是老年人!现在90%都是90后在学、在听。”赵老师一脸自豪地对我们说着。昆曲文化里的仪态对现代文化起到非常大的重要性,像越来越多人都喜欢穿旗袍和汉服,但穿上总感觉没有那个味道,根本上就是仪态掌握的不到位。

在赵老师的讲座上我们都能发现很多年轻一辈的身影

古人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昆曲里就一直遵循这个道理,唱到哪段就对应哪个仪态,什么角色就应该有什么仪态,端庄却不做作。好的形体仪态完全能改变一个人,所以有很多人都找到赵老师学习昆曲,让这种习惯性的自然流露能潜移默化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赵老师除了是澎派闺门旦传人外,还是海派旗袍文化大使

赵老师经常组织昆曲讲座,将昆曲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一一讲述给观众们听

赵老师告诉我们,昆曲除了曲之外,它更像是一副流动的画作,讲究配色和结构搭配。大家印象中中国颜色都是大红大绿的,可实际上中国昆曲色彩和西方油画配色一样优雅,甚至更为大气。包括昆曲里的身段、各种手势位置、道具摆放都有它构图的独特思考。把这种思考放在日常生活里就是一次审美上的提高。

昆剧配色大气委婉,拥有着自己的艺术气场

赵老师所在的上海昆曲澎湃艺术中心里挂着许多各式各样的昆曲戏服。在昆曲里服装的搭配也大有讲究,和我们平时去什么场合穿什么风格服装如出一辙。“宁穿破,不穿错”是昆曲里很重要的一点,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在不同折子不同场景里的服装是不一样,但一定是符合她性格身份的,所以颜色都清新淡雅,绣花也多为梅花、牡丹、玉兰等等。戏服上的绣花和金丝银线都是秀娘一针一针手工缝制,染色、裙摆鱼鳞折的工艺更需要老师傅的加持,尽显戏曲人的工匠精神。

听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昆曲并不遥远。它与生活的融合是对美学的追求和认知,是提高自身审美的途径,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向往。

赵老师将昆曲手型融合于保健操,用“昆曲+”的概念修养身心,帮助老年人日常保健

昆曲之所以让人感觉遥远,是在于大众对它高冷的误解。虽然它看起来高雅、高贵、高级但并不高冷。赵老师就一直将昆曲舞台上的东西降格到生活中传授给大家,教会大家什么叫“真、善、美”。

在赵老师的众多学生中也不乏很多成功女性,她们遍布于各行各业,有餐饮、农业、甚至是跨度很大的汽修行业,不约而同的是,她们都被昆曲外柔内刚的大雅所吸引,慕名来赵老师这里学习昆曲。她们中最久学昆曲已经10年有余,在自述中每个人都表示和赵老师学习昆曲不仅仅是学到了曲艺技巧,更是从中学习到融会贯通的生活方式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昆剧萌娃周边是赵老师和她的团队原创的昆曲系列周边

在昆曲中她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气场,将“真、善、美”的浓缩结合在自己的事业上,传播给更多没有接触过这门艺术的人,担当起作为昆曲推广者的责任。

赵老师与她的弟子们

仔细听昆曲中的唱词和念白也是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修养,这种古典气息在赵老师儿时就深深地吸引着她,并引领她学习这门传统技艺。昆曲里的文言文虽没现代白话文直白,但它却像诗一般的语言,浪漫中饱含人情味。

赵老师讲座中的内容有许多与当代都市女性息息相关

昆曲词美,昆曲故事更美。在赵老师的讲述提点下,传统《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追求自由爱情的绝美故事令人感动,放在现代《牡丹亭》也并不过时,它更是一个讲述追梦人的故事。追梦的过程充满幸福,年的《牡丹亭》渊源流长,年的昆曲与时俱进。昆曲看的是味道,是文人的文心,每个人看《牡丹亭》或每一次看《牡丹亭》,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赵老师说作为演员,她演《牡丹亭》也没有一次的感受是相同的,但《牡丹亭》的故事令她感悟颇深。

在与赵老师的聊天过程中,她曾打趣到好多人都以为昆曲演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穿着古代服装、讲话慢慢悠悠、待人非常高冷,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她们也和普通人一样穿牛仔裤、T恤、卫衣,甚至要比普通人更加时尚年轻。就像赵老师的老师著名表演艺术家张洵澎老师,已到耄耋之年却依旧活跃在昆曲舞台上发光发热,对现代时尚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观念。

赵老师与恩师张洵澎老师受邀在北京大学举办昆曲讲座

昆曲带给人的感受的确是美得无与伦比,很多人想学习却又被所谓的“难”给劝退。

从戏曲艺术专业的角度来看,昆曲是一门博大、繁复且艰苦的艺术。

演员最先需要用调和好的油彩化妆,这些油彩对皮肤也有一定的损伤。之后再强调眼部和唇部妆容,在昆曲里眼部动作是它的特色魅力所在。

脸部化妆完成后就是痛苦的勒头步骤。京剧昆曲里的发型都是由造型师傅把真人假发用榆树皮液刮完,一片一片粘在演员头上,并非像影楼里直接带上假发套那么简单。同时最艰难的就是在粘头发前需要将演员的头皮牵引,勒出上调的眉毛和眼睛。一些特定角色的演员还需要插上片子,戴上头面等沉重的装饰。一套行头下来差不多需要花2-3小时才能完成,大多数人扮上都会头晕眼花,严重的会恶心呕吐。

从另一方面,昆曲的推广宣传也布满挫折。

让赵老师下定决心成为职业昆曲推广人的原因是一张戏票。当她把戏票赠送给朋友后,竟无人去看,兜兜转转最后戏票又通过好几人手转送回自己手里,令她痛心不已。所以在年,赵老师辞去原本学校里稳定的工作,投身于昆曲推广事业,办演出、带徒弟、开讲座、建俱乐部……只为让更多人感受年昆曲之美。

赵老师向航空护士小姐姐们教授昆曲知识

赵老师与蔡正仁老师

光光通过带大家去剧院看昆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先普及基础知识才行。就这样,社区、公园、广场、企业、银行、机关等单位都变成赵老师的舞台,不辞辛劳地向大家一一介绍昆曲的历史、角色、行头、唱词、故事等一系列干货,在大家心里烙下一个美的概念,让大家知道昆曲的魅力。

敬老院、社区、机关等各类单位都有留下过赵老师的身影

昆曲从无到有并不是一件难事,坚持学习昆曲也不是一件难事。不是它脱离了大众审美,而是今天的我们太浅薄,不懂得去发现这种美,更主要的还是校园里缺乏对审美和爱的教育。大部分人都难跨出心理的第一步,不过一旦发现昆曲的美,遇见昆曲就等同于遇见更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变化,实现真正的“昆曲+”。

赵老师的新书《我的昆曲+:津羽讲昆曲》在上海书城发布

昆曲是当代人“心灵的桃花源”,许多人被工作压得身心俱疲,而昆曲恰恰能静心,放松心情;宣扬匠心精神;培养高眼光、高审美。只有这样让内心充实后,大家才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展现美,拥有属于中国人的审美和有趣的灵魂。

采访后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业推广人,赵津羽对艺术的付出和坚持令我钦佩,正是她的这份努力才使得更多人不再误解昆曲,将浓缩了年的古老戏曲变得不再死气沉沉,并与当代生活结合成“昆曲+”,激发出新的艺术之美。

其实除了“昆曲+”外,我认为所有艺术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将艺术降格带给世人,遇见艺术中更美的自己,是我们这些艺术从业者所必须要做的使命。

撰文:小福

排版:小福

图片:赵津羽团队WEART团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