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中国”之名从哪里来?又“何以中国”?
答案在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里,在灿若星辰的国之文物里,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里,在精湛的手工技艺里……
今天(6月10日)是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初步统计,全国有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此前后举办。
一项项技艺、一场场表演、一首首乐曲,让传统走进现代生活。
文化遗产如何呈现新气象?如何展现时代新韵?
一
早在年,我国就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年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年起,活动创设了主场城市机制。今年,主场城市活动设在成都。一座座绽放光彩的主场城市,一个个饱含文化情感的镜头,勾勒出“文化和自然遗产”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迷人风姿。
在联合国的定义中,“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金字塔、万里长城、雅典卫城、伊瓜苏大瀑布、黄石国家公园等耳熟能详的璀璨明珠,都是世界遗产。截至目前,中国有世界遗产56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包括位于山东的泰山)。
泰山美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项非遗列入世界非遗名录。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至年9月,拥有1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作家莫言近日接受采访时说,“书法不应脱离现实生活”,握笔写字时,是在“打通连接古今的通道”。
其实,“文化和自然遗产”与生活的距离并不遥远。闲暇时喝一杯茶听一段昆曲,节假日游览故宫、长城,在日历表上圈出“端午”“中秋”期待与家人团聚……带有浓厚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传家”的宝藏,构成了中国人最为诗意的寻常。
二
讲好中国故事,“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最好的素材。
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的现象级大展“何以中国”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红山文化玉龙、何尊、长信宫灯等在内的来自29家博物馆的余件(套)珍贵文物,共同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与发展。雄浑壮阔的文明篇章,令观众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何以中国”主题大展图源:新华社
保护和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成为一种集体自觉和行动,有着内在逻辑。
守护世界文明。“文化和自然遗产”虽有“祖国”,但却同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象征和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守护传承好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也是在保护和传承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在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对话是打破壁垒、共促发展、凝聚共识永不谢幕的力量。
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从《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再到《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些生动体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作品,激发起了人们强烈的文化认同。当前,我们正在着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自强力重千钧。
坚守发展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答了“何以中国、何为中华、何以文化自信”的社会关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尤其是其中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更是全面推进强国复兴的重要精神根基。
在人间烟火中,一场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双向奔赴”,正在成为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最绚烂的华彩。
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生生不息,何以澎湃出强大的时代伟力?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践行“两个结合”扛好“两创”担当,提高“文化和自然遗产”利用水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的文化使命”的题中之义。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根脉。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以“国际茶日”为契机,在全球42个国家举办了“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指定的几个城市之一,青岛在非洲国家贝宁、多哥先后举办活动,以崂山茶为媒介,推动国际文旅交流和文明对话。
增强遗产活化利用。围绕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要积极守正创新。青岛与北京(东城区)、上海、成都等8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青岛老城入选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为老城申遗提供了全新的助力和契机。目前,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正加紧建设,将为青岛遗产保护掀开崭新一页。
年青岛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大鲍岛街区举办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在加强系统性梳理和保护的基础上,推进遗产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岛来说,齐长城文化公园建设、三里河遗址入选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名单、高水平建设崂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片区等都是利好契机。在历史城区,还可推动名人故居开放,引入新兴业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遗产保护利用相结合。青岛非遗里有很多优秀内容,比如崂山民间故事、鲁绣即墨花边、胶东大鼓、螳螂拳、胶州秧歌、茂腔、海云庵糖球会等,可沿文旅融合思路传承挖掘、创新发展。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玲在学校传授柳腔的唱功唱法摄影王雷
宏阔的历史场景,崭新的历史起点,灿烂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前行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才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了解过去,认识当下,面向未来。(马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