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快评丨昆剧千年一叹,一个不亦

文/云破月3月16日,苏州昆剧院原创小剧场昆剧《千年一叹》在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上演。据该剧导演吕佳在演出之后介绍,这是苏昆第一部原创小剧场昆剧。从零到一,是一步非常不容易的跨越,也需要勇气与积累。昆曲与小剧场戏剧,似乎听起来是相距甚远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古老的、传统的、高度程式化的;而另一个则是新兴的、实验的、探索式的。然而当我们回顾小剧场戏剧的起源与创作初衷,再回看昆曲的发展史与剧种特色,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昆曲与现在的小剧场戏剧在审美与精神内核上曾无限接近,历史在螺旋式前进中在某个全新的点位产生交集,令我们似曾相识。总结小剧场戏剧的几大要素。一则是细腻,王晓鹰导演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一个‘小’的剧场,改变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演区和观赏区之间的严格界线也随之趋于模糊,观演之间相互感应的强度、细腻程度以及直接交流的机会都会成倍增加”。因此“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这有利于戏剧演出向观众传递更细腻的情感、更深刻的思想、更复杂的人生感悟”。而昆曲诞生于三尺红氍毹之上,在早期昆曲家班演出形式中,表演区与观赏区的界线也并非如后世剧场那么严格。昆曲的特色即是“做戏细腻”,所谓“水磨工夫”是也。二则是更为纯粹的艺术化,这一点又恰与最初的昆曲艺术相似。昆曲是“文人戏”,从诞生之初,它首要考虑的就不是“走江湖”的生存能力。“文人戏”这一特征不仅伴随昆曲整个发展史,更是导致这门艺术在清中叶“花雅之争”中败落乃至逐渐衰败的原因之一。哪怕时至今日,昆曲剧目创作的第一考虑要素,依然不是盈利与市场,而是艺术性。三是实验性与创新性。在昆曲诞生之初,这门艺术本身就自带创新与探索属性。基于前两个要素,昆曲艺术一直以来恪守的传统程式,有可能反而更适合当下的小剧场戏剧。《千年一叹》的舞美设计极其简单:最为基础的电脑灯与用来分割时空的红色木框。这倒很符合昆曲传统的舞台语汇:抽象、写意、凝练、程式化。简洁的舞美将舞台空间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