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为何不太受人欢迎京剧再不加以改革,必

京剧的衰落真的是节奏太慢,程式化东西太多造成的?文

大圣现今,老上海人喜欢的沪剧越剧基本上也看不到公演了,所以我认为戏曲好像都在衰落中,特别是昆剧,有些年轻人可能都没听说过。本人在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工作数年,一九六五年创演了新编现代昆剧琼花,在天蟾舞台上演,连演百场,盛况空前,外省市很多剧团请求提供资料。昆曲原本演的都是才子佳人,以竹笛为主伴乐器,论节奏那真是叫慢,为什么现代剧琼花却如此受欢迎,那就是改革的成功,京剧样板戏的不少唱段如今还是百听不厌,一些年轻人也感觉好听,贵妃醉酒有多少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听?所以个人认为,要振兴戏曲还是要在保留戏曲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关键是要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与时俱进。京剧作为国内发展最为成熟,普及程度最高的非插电舞台戏剧形式,在清朝末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民国时期,京剧的发展达到了最顶峰,涌现了大批空前绝后的大师级艺术家。这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就是,首先,京剧同西方歌剧一样,是老剧场中的非插电舞台艺术,同时,要比西方的歌剧对剧场的声学要求更低,更适合复杂的演出环境。其次,因为上一个原因,而注定了京剧,包括其他地方曲种的伴奏乐器、演唱当式及谱曲都是按照以上原因而逐渐发展成型的,注定不适应现代的,具有电子声音采集和功率放大播出的舞台环境。就好像烤鸭,还得是果木吊炉或者焖炉,你用电烤,那味道能一样吗?所以,现在京剧的最大桎梏,是缺少其巅峰时期的演出环境,这个原因同样适用于其他曲种和曲艺。那么,矛盾就来了,在现代社会,是无法复原近百年前的演出环境的,而且,观众们也无法适应。那么如何保留和传承发扬京剧艺术,我觉得,一方面在于继承传统,还原巅峰时期的京剧艺术,推广不插电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提高演员的艺术的水平;二是注重观众群体的培养,传统艺术将来注定是小众文化,能够培养起来一批能够懂得欣赏,养得起艺人的观众群体,是传统艺术传承的重中之重。就戏剧而言,有其诞生发展的历史原因。同样,如果时间淘汰了戏剧,也没有必要过度地去分析。人在吃饱了的时候,总会去想办法获得更好地享受,那么,戏剧(不仅仅是京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满足了那个时候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相对于说书来讲,有更好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张力。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电视是一种更容易被接受和更好理解,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都是精华,比如京剧有多少唱段,能够被人们记住的又有多少呢?京剧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东方审美特征。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和艺术情趣。对此首先要尊重,其次是懂得,再次是深谙。只有深谙京剧的品味、风格、特色之后才可评判一二。且不可腹中装了点洋墨水就开始乱叫,反噬连自己懂都不懂的传统文化艺术。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中的那些位所谓旗手们,他们或明白点进化论,或懂点实验主义,其实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并不真懂,结果拿洋棍子砸祖宗龛,或从根上否定京剧,或喋喋不休地讥刺挖苦京剧艺术家,蛊惑了其后几代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京剧半死不活,确实是因为从内容到形式都落后和陈旧了,比如高度脸谱化,比如古装旧本。京剧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放弃了革命样板戏改革,当然也有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自从中央台戏曲频道被京剧霸占主要时段以来,我就很少看它。京剧的不景气,除去一些客观原因之外,主要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门派林立,自我陶醉。再好的艺术少有人去欣赏、少有人懂得其中“奥妙”,引不起共鸣,她的存在也就无甚意义。要学学样板戏,吸收姊妹艺术,多听听百姓的呼声。发展创新是一切事物的生命力所在,京剧也不例外。否则,就是消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