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湖南邵东,传统戏曲主要有祁剧和花鼓戏两个剧种。祁剧被人们称为“大戏”,花鼓戏则被称为“小戏”。我小时候傻傻弄不清:明明花鼓戏比祁剧更流行,为何让祁剧充大哥,花鼓戏当小弟?长大后才知道,祁剧历来是官方认可的正统戏,已有数百年历史,表演班子庞大,角色行当较多,所演的剧目大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不少连台戏。而花鼓戏源出于民间歌舞,在民国以前都是草台班子演出,剧目大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路子小戏,故长期受官方打压,直到年以后经过全面改造,才获得合法地位。只是由于花鼓戏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十分贴近群众生活,才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尽管花鼓戏更流行,可那时一年一度的国庆文艺汇演,祁剧仍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民间偶尔有祭祖、修谱、祝寿等重大活动,也会唱“大戏”。所以,年少时在老家,基本上每年都能看上一两回祁剧。戏班有邵东本地的,也有来自邻近祁东县的。有时候甚至连续演几天,令老家的戏迷觉得十分过瘾。我那时对祁剧艺术完全不懂,只是对戏里的故事情节感兴趣。每当台上演到精彩之处,听见台下观众大声喊“好”,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拼命鼓掌,直到把小手掌拍得通红,其实根本不知道好在哪里,有点凑热闹的味道。
真正对祁剧有所了解,是离开老家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到邵阳市读书。那时邵阳最繁华的街道是东风路和红旗路。星期天没事干,我们常去东风路和红旗路溜达,对那一带也就比较熟悉。起初,看到东风路一个大门口挂着一块“邵阳地区祁剧团”的牌子,觉得没啥稀奇。忽然有一天,发现那块牌子变成了“湖南祁剧团”。在我印象中,祁剧应该是发端于湖南祁阳的剧种。如今邵阳的祁剧团竟然冠上了省名,一定有其特别之处。于是我对祁剧的来龙去脉产生了一些好奇。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作为湖南最古老的地方大戏,祁剧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比较清晰。元朝末年,湖广地区(今湖南湖北)战乱频繁,人口锐减。明朝建立后,朝廷发动江西居民大规模向湖广地区移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人口大迁徙。祁剧的源头弋阳腔,就是在明永乐年间(-年),随江西移民传至湖南祁阳的。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县,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并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四大声腔”。弋阳腔传入祁阳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相融合,逐渐演变形成了祁剧。弋阳腔最早的剧目《目连传》,被称为祁剧高腔之祖。明万历年间(-年),昆山腔传入湖南后,祁剧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后期,祁剧又融合徽调、汉调和秦腔,形成弹腔(南北路)。由此形成了祁剧高、昆、弹三大声腔,成为了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随着祁剧走向成熟,流行范围不断扩大,除省内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五地区外,在邻近的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也大受欢迎。清代中叶以后,祁剧艺人热衷于出省传艺收徒,从而形成了“祁阳子弟遍天下”的鼎盛局面。到清道光年间,祁剧已由收徒传艺,发展为创办科班培育人才。在发展过程中,祁剧在表演风格上又逐渐产生出两大流派。以祁阳、永州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剧,叫永河派。以邵阳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剧,叫宝河派。两派最大的不同在于,永河派以弹腔戏为主,由鼓师帮腔。宝河派则以高腔戏居多,以唢呐帮腔。不过,各派的舞台语言均使用祁阳官话。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既然分为了两个流派,竞争也就在所难免。清光绪年间,宝河派著名生角蒋宝珍,听说永河派生角胡德孝名气很大,一直想去分个高低。得知胡德孝在祁阳文明铺演出,便赶去看戏。第一天演《空城计》,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时,胡德孝扮演的孔明,向着观众的左脸颊,表现出焦急神态,向着司马懿的右脸颊,保持微笑,显出泰然自若的样子。第二天看《杨滚教枪》,胡德孝唱完内起板出场,骑着战马,舞着银枪,甩动银须,如波涛翻滚。蒋宝看了这两出戏,深深叹服,打消了与胡德孝较量的念头,转而化名张三,向胡德孝拜师学艺。胡德孝见他谈吐不俗,自然心中有数。
一日,胡德孝问蒋宝珍:“你跟宝河派师傅学过几年戏?”蒋宝珍随口回答:“学过三年。”胡德孝大约想考察一下蒋宝珍的水平,就让他代演《单刀会》。蒋宝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一般演员演关公,都得化妆成红脸,但蒋宝珍根本不化妆,穿上行头直接上台。进入角色后,只见他双目一睁,把五绺髯一挡,运足气力,满脸立即涨得通红,比化了妆更气派更威严。坐在台下的胡德孝带头拍手叫好。蒋宝珍接着演唱了“新水令”、“北驻马听”两支曲牌,唱得字正腔圆,气势磅礴,把关公的壮志豪情,抒发得淋漓酣畅。戏一结束,胡德孝上前祝贺,敬称蒋宝珍为“宝师傅”。此后,永河派与宝河派这两大生角,成了莫逆之交。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祁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据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编纂的《祁剧志》记载,年统计的祁剧剧目有个,其中整本个,散折个,弹腔剧目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高腔和昆腔剧目中,永和派将《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西游记》称为四大部,但宝河派的四大部中没有《西游记》,另有《夫子戏》。从四大部的名称就可以看出,祁剧剧目与传统礼教十分吻合。
由于是正统大戏,祁剧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像花鼓戏那样遭受官方打压。反倒是地方官府经常征调民间祁剧班子演出,而祁剧班子有时候并不买账。道光二十一年(年),祁阳东乡举行秋日酬神祭祀活动,知县征调某戏班唱戏,被戏班婉拒。知县有点恼火,便亲自去请戏班。由于言语不合,双方发生了冲突。乡人向知县投掷石块,砸掉了知县一颗牙齿。知县大怒,便罗织罪名,指控戏班董事唐玉成是菊花会匪首,欲将其捉拿问斩。唐玉成是永州府学生员,无奈之下只好向府学教授杨兴护哭诉求救。杨兴护知道这是一桩冤案,便写信给时任湖广总督裕泰。裕泰得知后,发文斥责知县“狎优”,并弹劾罢免了知县的职务。
晚清时期,祁剧甚至直接随军演出。清光绪二年(年),湘军领袖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兼新疆巡抚,因所部多为湖湘子弟,其部将刘锦棠属下的统制魏光豪,便专门带去一个祁剧班,为驻军及当地群众演出。民国时期,宁远、零陵等地不少祁剧艺人积极参加抗日宣传队,排演了一些抗日杀敌剧目,影响较大。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年以后,祁剧依然兴盛。年时,在湖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登记的祁剧团有29个,从业人员人。当年,湖南祁剧《昭君出塞》等剧目首次进京汇报演出,获得好评。年元月,在中央文化部主持下,《昭君出塞》剧组赴京,与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京剧团同台演出三个剧种的《昭君出塞》,引起轰动。年3月,湖南祁剧再次赴京汇报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闹严府》,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接见。当年5月,湖南省委批准在邵阳成立湖南省祁剧院。年初,湖南祁剧赴广州,向中南局汇报演出《牛皋毁旨》、《丛台别》、《金龙探监》等剧目。当时的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是湖南祁阳人,见到来自家乡的祁剧团,十分高兴。当年10月,湖南省祁剧院迁往长沙。文革时期,湖南省祁剧院下放到邵阳市新宁县。年迁回邵阳市,成立邵阳地区祁剧团,年6月,更名为湖南祁剧团。我在邵阳读书时,正好见证了剧团大门口的招牌,从邵阳地区祁剧团变成了湖南祁剧团。
年12月,湖南祁剧团恢复为湖南省祁剧院。年11月28日至30日,湖南省在祁剧发源地永州市祁阳县举行了盛大的祁剧诞生周年纪念活动。年,湖南祁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6月,湖南省祁剧院的《目连救母》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年4月,湖南省祁剧院改制为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永州、衡阳等地的祁剧团,也相继改为了祁剧保护传承中心。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虽然37年前邵阳市东风路上那个挂着湖南祁剧团牌子的门头,依然留在我记忆中,但实际上湖南祁剧院早已乔迁新址。年,湖南祁剧院在邵阳市宝庆西路建成了一座近4千平米的现代化专业剧场,取名楚雄大剧院。邵阳祁剧的表演条件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遗憾的是,如今邵阳的祁剧观众已远不及从前。
不过,在我老家邵东乡下,祁剧依然极受老年观众喜爱。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的清云祁剧班,如今在第五代传承人李鲜群的带领下,长期下乡演出,将祁剧做得风生水起。据说邵东清云祁剧团每年演出多达多个场次。看来,祁剧的生存土壤,是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只要找到了生存土壤,古老的祁剧依然充满着青春活力。(文/谢志东)
邵东清云祁剧团表演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