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美好时光驾到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京音论”不合客观实际“京音论”者认为:京剧,顾名思义,是北京地方的戏剧。它不用北京方音作为唱念吐字音前的标准,难道反而能用其它地区的方音为标准吗?如果说,应该用湖广音为标准,那不成了楚剧或湖南花鼓戏了吗?这一论点,如果粗枝大叶用想当然的方法去衡量,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若深入到客观实际中去考察,就不能那么说了。楚音论“的纠偏性和局限性主张“楚音论”者,大都是老生中谭派系统的表演艺术家和研究家,如谭派、余派、言派、杨派等。其说创始于陈彦衡。老辈流传的“湖广音”,大致与彦老所谓楚音同义异词。湖广,是指明、清所置、辖今湖北、湖南两省的所谓两湖而言。湖南花鼓戏湖广音,对于京剧音韵的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影响,我们听汉剧和湘剧的唱和韵白,觉得与京剧颇相近似。但这并不等于说,湖广音就是京剧四声的标准,更不能说是京剧音韵“声、韵、调”组成字音的全面标准。由此可见,我们对于楚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把它用来作为矫正京剧中惯用京音者的借鉴参考。所以,“楚音论”之说,当然也是不能成立的。本文第-解说的余三胜对声母中“n”母误用“1”母的故事,苏雪安、徐慕云等都认为“湖广音”是指的四声调值,以及彦老文中首先提到“字有四声,燕楚各异”,皆可证明“楚音”只是指的“调值“,与“声、韵”无关。我以为谭氏之采用楚音的四声调值,如深入研究,完全采用者,也只是“上、去”二声,实质上是由于楚音符合于中州音韵,而京音是唱颠倒了。京剧中州音韵的上升是“降调”,而京音是“低升调”,楚音则是“高降调”。中州音韵的去声是“升调”,而京音是“全调“或“高降调”,楚音则是“低升调”。故采用楚音以符合于中州音韵,是非常合适的。至于阴平,则燕楚本无二致,故彦老也没有提及,阳平则中州音韵是“平调”,京音是“高升调”,当然不合,而楚音是“低平调”,自可采用,但谭氏有时也用“带音(即发声时声带颤动)的高平调”,则与楚音亦复不合,所以彦老与先父又提出了“高阳平”这个说法。我认为用低平调唱阳平,原则上未可厚非,只能说是别有风味,但言氏也毕竟不能完全避免用高平调唱阳平。先父晚年失明,不能阅读,常以未能把中州音韵的“平、上、去、入”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音调,并用字音具体表达出来,引为遗憾,并属望于我。中州音韵至于谭鑫培的咬字,据秋文所说,好像是以河南、湖北、广东三种方音结合着用,恐怕大家都想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字音,谭的唱片留传不少,谭派的继承者亦不乏人,恐怕谁也听不出里面有什么广东方音吧。第七节对中州音韵的理解经过这几年来在原来积累的基础上比较全面深入的摸索研究,我认为京剧所遵循的音韵,肯定是“中州音韵”,而不是什么京音、豫音、徽音、楚音等等。这一“中州音韵”,包括“声、韵、调”三个方面,即组成字音的整体,而不是仅指尖团、四声、韵辙等局部问题整个京剧界,无论“生、旦、净、丑”哪一行,也无论“汪、谭、梅、程”哪一派,他们的唱念(韵白)吐字音韵,只能遵循这个统一的、唯一的“中州音韵”,而不能有其它。谭鑫培“中州音韵”,是一种传统的、集中的艺术语言。所谓“传统”,是意味着它既有悠久的历史,又随着时代前进有所改革发展。所谓“集中”,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地区语音的摹写,而是无数地区语音的汇合提炼的复制。所谓“艺术语言”,因为它已经不是一时一地的生活语音,而是经过集中、提炼、整理、加工,并适用于诗、词、歌、曲等各种艺术语言的音韵了。我们自古就是个“书同文”、“语不同音”的国家,但这“同文之书”,也不可能是只看不读的。既要读,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比较统一的读音。否则,以甲地音写成音调铿锵的韵语,如以乙地音读之,很可能有某些语句连“韵脚”都押不上。中州音韵由此推断,我国在古代就已经有两类语音;类是各地区的生活语音,不管有多少不同地区的不同语音,但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归属为“方言类“。另一类是诵读文言韵语用的比较统一的语音,这种语音恐怕就是春秋时代的所谓“雅言”。《论语》上有一段记载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就是说,孔子在诵读简篇时必用“雅言”,因为这些简篇都是用“雅言”写的。从而也可以推想,孔子平常说话,是经常不用“雅言”而用“方言”的。“雅言”究竟是周代接近镐京的语音,还是-种若干地区语音的集中,考据不够,不敢騰断,但它是一种比较统一、可以诵读文言韵语有别于“方言”的语音,恐怕是大致不差的。孔子画像综上所述,可知如今我国诸剧中曲调所采用的“中州音韵”,是一种“综合古今南北的艺术音韵”,又是一种“普遍原则”。它既不完全遵守某一部韵书的具体规定,也不是某一地区生活语言的音韵。关于前者,试以“入声”为例,北曲的入派,三声,南曲的逢入必断,京戏的随宜转协,偶遇适当处,亦不妨仍念入声本音,这三种不同的具体处理方式,都是符合于“中州音韵”普遍原则的。关于后者,“中州音韵“,是与“地方音韵”相区别对待而言的。试略举若干剧种曲调来分析。在北京,京剧属于中州音韵系统,评剧、京韵大鼓则是采用的北京地方音韵;在武汉,汉剧是中州音韵系统,楚剧则属于武汉地方音韵;在江南,昆曲、评弹、绍剧,都属中州音韵系。中州音韵,已经不是任何一时一地的生活语言的音韵了。参考资料:《中国京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