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丽典雅的昆曲、精细雅洁的苏绣、广采博取的沪剧、名扬天下的奥灶面……昆山,一座历史悠久、充满江南韵味的古城,在一代代“守”艺人的守望、传承与创新中,传统非遗文化在此绵绵不断、生生不息。
据了解,截至年底,昆山拥有各级非遗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2项、江苏省级8项、苏州市级10项、昆山市级22项。昆山近年来持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植根千年文化,不断发展创新,擘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画卷。
守望保护
打造文化“金名片”
昆曲,中国戏曲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幽兰,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昆山最有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之一。为了突出做好昆曲的传承弘扬,昆山制定《昆山昆曲发展规划(-)》,明确昆曲保护传承的主要工作目标及任务,并成立了江苏省首个县级戏曲类基金会——昆山昆曲发展基金会,旨在保护昆曲文化资源、传承昆曲艺术,推动昆曲繁荣兴盛。
为填补昆山没有专业昆剧表演团体的空白,昆山当代昆剧院于年正式成立,先后推出《顾炎武》《梧桐雨》《描朱记》《峥嵘》《浣纱记》等原创昆剧大戏,每年传承20出经典折子戏。昆山还打造了“昆曲回家”“我们有戏”“良辰雅集”“昆芽儿”等系列品牌活动,常年开展周末档演出、昆曲文化+演出等活动,为市民们奉上精彩的戏曲盛宴。
对于散落在乡村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风民俗,昆山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年,苏绣(昆山刺绣)、金华村腊肉加工制作技艺、沈万三食品加工制作技艺、昆山撂石锁技艺、沪剧5个项目被正式纳入昆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同时,昆山积极推进传统技艺振兴,对传统手工技艺和医药类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省级非遗项目奥灶面围绕百年配方不断丰富产品,年营业收入达万元以上;医院通过改良传统药方,研制出10余种中成药,郑氏妇科年总产值达万元;苏州非遗项目正仪文魁斋每年营业收入达万元;昆山市非遗项目周市爊鸭开设多个专卖店,年营业收入达0万元……
传承弘扬
培育非遗人才力量
昆山非遗的传承弘扬,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昆山市有各级非遗传承人37人,其中江苏省级传承人7人、苏州市级传承人10人、昆山市级传承人20人;公布昆山市能工巧匠和文化传承类乡土人才两批共12人;成功获评江苏省首批“三带”乡土人才名人2人、能手3人、新秀5人。
凝聚社会传承力量,为人才提供弘扬非遗文化的肥沃土壤。昆山目前拥有政协昆曲社、昆曲研究会等9个昆曲社团,俞玖林工作室、顾卫英“一旦有戏”工作室等5个昆曲工作室,常年开展昆曲展示传承活动。昆山还邀请全国昆曲名家来昆传授昆曲演唱技艺,指导昆剧院排练经典剧目。昆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校合作,委托培养39名昆曲后备专业人才。
同时,昆山不断组织形式多样、涉及广泛的专题培训,切实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从业者的业务水平,鼓励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昆北民歌、锦溪宣卷等表演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创作了大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符合新时期人们审美趣味的新作品;奥灶面、周市爊鸭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扩大受众群体,为传统非遗增添新活力。
“让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的实践者,是非遗传承的必由之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段龙舞的传承人施波生表示。三十多年来,他坚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陆家镇,为社会培养了多名舞龙人才。锦溪宣卷传承人王丽娟年逾六旬却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在弘扬锦溪宣卷艺术的同时,鼓励更多年轻爱好者参与民族艺术的传承。为推动昆曲薪火相传,让昆曲艺术根植童心。目前昆山全市“小昆班”已发展到21家,实现区镇全覆盖,累计培养昆曲学员余名,获得上百个国家级奖项,百余名学员被选拔进入专业院校深造,近20名成为优秀专业演员。
创新合作
让非遗“走出去”
坚持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昆山始终致力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拓宽非遗传承空间。在线上,昆山借春节契机开展了“昆曲云拜年”“非遗陪您过大年”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联合喜马拉雅开设“雅韵昆山”官方电台,上传昆山历史、昆山文化、昆山非遗等8大专辑近条音频,向世界讲述昆山故事,传播昆山文化。
在线下,依托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昆山策划开发昆曲研学旅游路线,先后举办8期“昆曲之城”主题深度游。自年以来,昆山在五一、十一期间举办“匠心匠艺”非遗好物进景区系列活动,通过市集、展演、互动体验和手工作坊等形式,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拉近民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昆山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原创昆剧《顾炎武》《梧桐雨》分别走进上海、南京、宁波、厦门、潮州、香港等“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城市进行演出。昆山还主动搭建长三角非遗项目交流平台,连续多年举办长三角舞狮赛、连厢舞、民歌邀请赛等活动。在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分别开设了“大美昆曲,大好昆山”“昆曲源头蟹乡巴城”“乡愁小栈”等主题展厅,开启了向世人宣传昆山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为深化昆台文化交流,昆山邀请在昆台胞参加百戏盛典等各项文化盛会;昆山当代昆剧院与台湾昆剧团签订《关于开展昆曲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合作协议》,广泛开展昆曲研究、剧目编创、交流演出、人才培养等层面的互动合作。在慧聚广场,昆山规划建设1平方米的两岸好物馆,分为美美与共、风雅颂、艺象万千、茶室生香、好物集、两岸智汇、匠心体悟等功能区域,植入两岸优秀文化元素、非遗项目和文创产品,以传统文化为切入口,加强昆台交流,讲好昆台故事。
(见习记者姬传涛通讯员崔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