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中国古典韵文中层次较高的一个品种,可以演唱剧曲,也可以歌唱散曲,其文学作品可以在舞台上粉墨娱人,亦可在书斋中按拍清唱。它从魏良辅创制新腔时即属于清唱曲,随之进士张新之“南马头曲”,梁辰鱼之《江东白苎》,以至后世文人士大夫之歌昆山腔者,多属清唱家,即只唱曲词而不念宾白,间有念宾白者其伴奏亦只用点鼓、笛、三弦,最多加小锣以佐声势。而教授清唱之艺师俗称“拍先”(拍曲先生),传授演唱之艺师则称“踏戏先生”,虽然清曲基本属于文人士大夫业余爱好者,但昆曲从来存在清曲、剧曲两派。当然清曲家多是自命清高、自尊风雅、而且轻视艺人的。但他们对曲律、词意多有研求,也受到艺人们的尊敬和讨教。明末以来,随着“清曲”的发展,队伍逐渐复杂。其上层人物,多借此来标榜风雅,自高身份,大都是逢场作戏,不求甚解,曲艺最低;中间一层,人数较多,以小地主、富商、闲散文人,自由职业者如医生等为代表,他们有时间、有财力、有兴致,肯钻研,其成就最高;至于民间落魄的清曲家,往往为了谋生计,投奔大户人家帮衬作“曲子师”,即是所谓“清客”了。业余昆曲爱好者,以清唱为主的是清曲家,其能登台演戏经常与艺人合作(大抵都在家乐宴会中演唱)的则称“串客”。其中除士大夫、商贾以外,特别是明末的江南一带,名妓也工串戏,而且假舞台粉墨之场,打破了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界限。昆剧的专业艺人,则有多种。明清之际,因昆曲品格高雅,为士大夫所深喜,故家班颇多,而且大官僚阶层蓄“家乐”自娱是普遍现象。家班与民间营业谋生情况不同,班中行当要齐全,角色有定员,特重生旦,以文戏为主。其著名者如万历间宰相申时行家以演《鲛绡记》出色的“申班”,明末张岱家数代相袭的“可餐班、武陵班、梯仙班、吴郡班、苏小小班、茂苑班”等。这类家乐不仅在府第中宴集酬宾,也可借与亲朋家演唱,而且有时由主人携带旅游串戏。另如清初李渔(笠翁)的家班,则以自己编排新戏用作酬宾以谋生,又不同一般的家乐了。到了清代以后,如首演《桃花扇》之李天馥(字相北,康熙时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家的“金斗班”,以及清末成王府小祥瑞科班、醇王府安庆、恩庆、恩荣前后三班,都属于家乐。至于宫廷演剧之南府(异平署)的机构组织,以及宫廷大本戏,承应诸戏的情况。民间职业班社,则经常演于勾阑舞榭,或应招歌唱于厅堂筵席前的红氍毹上,也有社赛娱神演出于庙台,或临时搭棚筑台,多流动无定,大抵在城市歌台及宴客席间以生旦文静戏为多,而流转乡镇、庙台之剧以净末及武剧为主。清代中叶以后,茶园中设舞台供艺人演出,除个别官僚显宦有园林、厅堂之胜者招伶娱客,一般都在茶楼演出谋生,于城市中长期上演者为坐城班,江南则以生旦戏为主,京师则多有昆弋两腔合班,以弋腔多群戏、武戏适合于市民大众口味。而长期巡回外县村镇演出者,称江湖班(北方俗习称“跑帘外”)、或贬称“草昆”,所演多生(老生)、净,群戏,武戏,唱腔亦多“昆弋”杂唱,江南以跑杭、嘉(嘉兴)、湖(湖州)、或苏(州)、松(江)、太仓以及常州、无锡、宜兴一带。长年坐船巡回,称“水路班”。北方“水路”多演于白洋淀一带村镇,工作生活都比在城市艰苦,但却受到农村群众欢迎。其演出场所则是庙台,或临时搭芦菲(席棚)舞台,白洋淀水路演出,多将两三支大船并头拼起,于船头铺板、席作舞台、乐队设于另船,在水上演出,演毕再去下一个码头。喜庆人家或官宦人家宴客,邀请昆曲艺人唱曲助兴,称做堂会。艺人便装清唱的叫堂唱。被选的艺人八至十人,能戏要多,适应宾主的点戏。全班艺人到场搭台演出的叫堂戏。专营清唱的班社称堂名,后因歌手大都为少年,故称小堂名。小堂名除清唱外,在举行礼仪时,并司奏乐之职。昆曲之有女戏,来源甚早。远溯自“善发南曲之奥”,有“昆山腔”之称元末顾坚的契友,昆山顾德辉(阿瑛)的玉山草堂中。女戏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专业女伶,二是明清之间的倡兼优,三是私家的歌姬、即女乐。但有一特点,女戏不能上庙台、娱神,这自然是旧时代对妇女的轻视,另外女戏总离不开显宦士大夫园亭宴席之间,不可能在广场演出和入于“寻常百姓家”的。昆曲历来盛于江南,因而也以苏州、南京、扬州为女戏集中之地。至于“女乐”,除私家主人为了自己“声色之娱”,以及向宾客炫耀豪侈,或“自命风雅”。如前述之顾阿瑛,明末复社名士吴昌时家女乐、洞庭东山碧山里朱氏女乐等外,亦有蓄家班,应筵宴谋利者。其间最有名的应属李渔(笠翁)的女乐,他对女乐提出要因材施教,重要在于取材(分配行当)、正音(纠正乡音)、习态(掌握脚色人物的神态),李家班除演自编新戏之外,也改编传统剧目如《明珠记·煎茶》、《琵琶记·剪发·寻夫》等,家班中以乔复生(旦)、王再来(生)最突出,李渔带着这班人,“游燕适楚、之秦之晋之闽,泛江之左右,浙之东西”。他们的演出对象,一种是高级堂会(庆寿贺喜之类),一种是于友朋间的酬应宴集。乔、王两姬在康熙十一年先后夭亡,这个李家班大约也解散了。此后乾隆年间扬州女戏双清班,班主顾阿夷,苏州人,女演员共18人、南京之华林班、苏州一带女伶,则自乾隆后期以来,都是“清音小部”,只赴宅第清唱,并不演戏了。清代北京,历来禁止女戏,法令甚严。如康熙十年有令五城司坊,尽行驱遂“唱秧歌妇女及堕民婆。”以后又重申禁止女戏及戏女坐车进城游唱者。乾隆朝多次严禁官员蓄养歌童,严禁秧歌妇女及女戏游唱。而且北方昆弋班社向有戒律,演员“不许到有妇女的地方去”,当然女伶更无缘介入京师(包括河北全省乡镇)了。有之则自民国廿二年()白云生重组昆弋庆生社,演于天津天祥市场新欣舞台,其夫人李凤云初习昆曲参加演出,这是北方昆曲第一一个女演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