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大剧院版牡丹亭大胆尝试支声复调,

本文转自:劳动报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可谓中国古典文学与戏剧的巅峰之作,余年来在昆曲舞台上诞生了版本无数。今年8月10日至14日,上海大剧院全新制作的“重逢《牡丹亭》”也将迎来世界首演。这版《牡丹亭》能否延续经典魅力,又有何新意亮点?日前,记者走进上海大剧院,提前到排练现场一探究竟。

首尝“支声复调”,京剧鼓师带来创意巧思

探班当天,记者走进上海大剧院排练厅时,主演张军、单雯正在排演《叫画》。然而,不同于过去传统折子里的叙事,画像下的柳梦梅尚未唤出那句“美人”,杜丽娘已然出现在了场景之中,开口唱出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实则来自《游园惊梦》代表唱段。随后,两位主演又以和声复调的方式各自吟唱,这样的调整不禁让人耳目一新。

正在记者不解时,排练厅一侧的乐队中,笛师孙建安走出来解开了记者的疑惑。原来,编剧罗周在这个新版剧本中,在结构上对汤显祖的原作进行了重新“解码”。过去大家熟知的是柳梦梅是杜丽娘的一个梦,但在罗周笔下,柳梦梅成为了最初的寻梦者,继而才开启了杜丽娘的梦。因此,这版《牡丹亭》也成为一个令人惊喜的“双梦记”。

由此带来的时空变化让观众很难一眼看穿时间线,就连导演马俊丰也直呼“烧脑”。怎么办?昆曲作曲家孙建安决定在音乐上大胆尝试一次“支声复调”。他告诉记者,这种手法常见于中国民间音乐,也曾在京剧、越剧作品中有过类似探索,但在昆曲里尚属首次。

这样的和声对演员情绪的把握、节奏的掌控、音准的要求极高,当然,由此带来的优势也显而易见。记者在观看《叫画》排练时就发现,当两位演员出现在同一舞台空间时,一边是柳梦梅在荒园中拾画,一边是杜丽娘在姹紫嫣红中游园,虽然没有道具布景辅助,但两人的和声一起来,“双游园”的用意观众即刻就能领悟到。

不仅如此,上海京剧院青年鼓师童青青的加盟也为这版《牡丹亭》带来了新的巧思。比如,当天排练的另一折戏《幽媾》里,童青青没有选择以模拟鸡叫的方式提示杜丽娘魂魄重回阴间,而是用五声鼓点暗示五更已到,巧妙的处理同样为作品加分不少。

“双梦记”挖出《牡丹亭》里的隐藏彩蛋

其实,这样的创意在重逢《牡丹亭》中还有不少。探班时,记者就看到排练厅四周陈列着各种服装、舞台置景的草图手稿。导演马俊丰指着其中一处透露,重逢《牡丹亭》将带给观众一个“加强版游园”,通过镜面装置将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游园“重叠”在一起,用一个转景让舞台从萧瑟的游园瞬间变到姹紫嫣红的华丽游园。

“这就是罗周破解出的《牡丹亭》的‘新密码’。”在马俊丰看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为后人提供了无限的解读空间。当然,这些创意并非胡乱拼凑,而是原本就藏于原著之中,只不过,这次编剧挖出了汤显祖笔下的隐藏彩蛋。

该剧制作人林恺告诉记者,重逢《牡丹亭》不仅希望演出新意,更尊重传统和经典。探班时,林恺透露了马俊丰的一个小故事,那是几天前的午夜时分,剧组群里突然响起了几条信息。打开一看才发现是导演几天前提出的一个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柳梦梅在成为柳梦梅之前叫什么?”为了有据可循,马俊丰翻阅了三四十个版本的资料。为此,林恺还调侃他,戏开演后,马导查阅的典籍可以开一个《牡丹亭》图书馆了。

其实,近年来,大剧院创制中心着力打造“东方舞台美学”品牌,就是希望提炼传统内核衔接当代呈现,让多种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去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再次释放传统的经典魅力。此前的《浮生六记》是,如今的“重逢《牡丹亭》”同样也是。

演了遍,这是最“打架”的一次

乐队、导演沉醉其中,首次合作的两位主演也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排练厅里,昆曲小生张军回忆起小时候刚进戏校学习时,最早接触的就是柳梦梅这个角色。从艺数十年,从精华版演到全本,粗略算一算起码也有遍了。

按理说,对于《牡丹亭》,他早已经驾轻就熟。但十几天排练下来,张军却表示“这是最‘打架’的一次。”原来,与他搭档饰演杜丽娘的是来自江苏的昆曲闺门旦单雯。尽管同属长三角地区,但两地在演唱风格上还是有细微差别。

张军以《惊梦》里的举例,“‘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这句,上海演员唱的是‘无一(耶)言’,江苏演员习惯唱‘无一(额)言’。”虽然这样的细节观众很难察觉,但在两人看来,只要有碰撞,就一定得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观众看得舒服,而这就需要演员们反复磨合。

不仅如此,在身形上,张军也担心观众会感觉到年龄差。为了更好地贴近角色,他从进排练场之前就告别了晚餐,现在已经成功减了15斤。

如今,距离“重逢《牡丹亭》”世界首演还有整整半个月。马俊丰告诉记者,目前两位主演的戏份已经全部排完了,但大家还是泡在剧场里,抠每一个细节,为的就是精益求精,带给观众一版充满新意又延续经典魅力的昆曲大戏。“我们会带着观众一起捡起汤显祖故意掉落的那些钥匙,重逢《牡丹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