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鉴赏大师谈笔墨之道,细

中科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王小波有句名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想要找寻这“诗意的世界”,不必背起行囊踏遍万水千山,只需在某一个短暂的瞬间,从“满地是六便士”的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将目光投向“天上的一轮明月”,游走于山水画卷之中,徜徉在浓淡笔墨的字里行间,从一张张“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传统书画中,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画意——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艺术是天底下最平易近人的东西,任何人都能基于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对那些传世珍品进行鉴赏和品评。但艺术也是天底下最深奥幽玄的东西,因为很多玄而又玄的知识,无法轻易以文字传递。就以对于绘画最微妙、最内在的感知来说,通常都是师徒间口传心授,普罗大众压根没机缘接触这些最底层的核心知识。

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当代数一数二的中国传统鉴赏大师王季迁先生,和拥有双重语言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徐小虎女士,共同创作了一套极具价值的《画语录》,在这套书的帮助下,业余艺术爱好者也能以欣赏古代玉器、青铜器和陶瓷器发展历史一样的轻松和逻辑,观赏和分享中华文化中成就至高境界的书画世界了。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非等闲人物。身为提问者、诠释者的徐小虎,堪称名门之后,其祖父是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因收复外蒙古而声名远扬;其父徐道邻是留洋法学专家、民国宪法先驱;姑姑徐樱是昆曲名家,姑父李方桂是音韵学家——由此看来,徐女士真可谓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了。

而本书的对谈人王季迁老先生,则是海外收藏巨擘,也是首屈一指的鉴定专家。他年轻时曾师从著名画家、书法鉴定收藏家顾麟士、吴湖帆,学习中国书画的鉴定、创作之道。季迁先生一生过眼古书画上万件,是20世纪最杰出的书画鉴定家和创作者之一。

徐小虎在牛津大学攻读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时,结识了王季迁先生,此后几年间,徐小虎多次向王季迁请教中国传统笔墨的奥秘,而王季迁老先生也毫不藏私,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倾囊相授。

在王季迁的启发和影响下,徐小虎穷毕生之力,综合现代美术史学中的风格分析方法、日本东亚美术史学中步步为营的细致分析方法,以及中国传统书画鉴定方法,发展出一套清晰缜密、前所未有的书画观看、鉴定之道——而这些精微绝妙的知识,全部浓缩在这本《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一书中。

可以说,这本书远非市面上那些简略而传统的叙述可相比拟,我们可以从中洞悉收藏的通则、鉴赏的技法。例如:

宜让藏品内容保持流动,通过买卖或与其他藏家交换而改变,如此可同时提升藏品的品质与自己的眼力;各种赝品的原委、如何制作,又可以如何察觉;那些传统“主流”中占有稳固地位的鉴赏家如何看待不同的主要与次要大师,为何会认为董其昌高过后来追随古典派的人,而牧溪的成就又为何因笔墨的弱点而黯然失色;我们也学到许多纸与绢、墨与颜料和毛笔的知识,还有墨施于纸上、墨或颜料施于绢上等无数的讲究……

就拿鉴赏圈里最基本的“画品”这个概念来说吧。传统画届将绘画分为“神”“妙”“能”“逸”四个品级,但王季迁认为,可以从中去掉“妙品”,只留下“神”“能”“逸”三个品级,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品画分等更为清晰明了。

在王季迁看来,所谓“能品”,是指空有技巧能力而缺少表现的作品;所谓“逸品”,是指具有特别的艺术特质,却又缺乏技巧和能力的画作;至于“神品”,则是指同时拥有高超的技巧能力和过人的表现能力的画作。

王老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向我们阐明这三个品级,在他看来,在“清初四王”,也就是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这四人当中,王翚的作品便属于“能品”,虽然他的画作非常有技巧,但论及艺术价值,却比其他三人略逊一筹。此外,明代“华亭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其画作缺乏技巧能力,但大多数作品却有很高的精神,因此可以列为“逸品”。而唐寅、石涛、八大山人等人的艺术成就已超越一般的画家,因此可被称为“神品”。

王季迁于书画一道,最看重笔墨,他认为,好的笔墨讲究宁拙勿巧,看似简单自然却内含无穷韵味。换言之,笔墨本身即是艺术,而且是艺术的精神和精髓。

书里用了大量篇幅,来阐述笔墨之于画作的意义。王老认为,笔墨就像人的声音一样,有各自的特性,而互不相似。对外行人来说,不同画家的笔墨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在行家眼中,笔墨则凸显出一位画家的精气神。这是因为,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特别的用笔方法,来画出他们的点、线,如“披麻皴”“斧劈皴”等。

书中举了很多详细的例子,比如:

北宋山水画名家范宽的“雨点皴”,先用笔拖出轮廓的线条,然后用笔尖进行渲染,这样一来,每一笔看起来就像是急雨打在墙上一样。

而另一位北宋山水画巨匠郭熙擅长的则是一种被称作“卷云皴”的技法,在他的笔墨中,石头的顶端较为浓重,而到下面则变得较轻,笔墨间有相互的重叠,使得层次较多,如同卷云一般。

倘若我们上溯到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就会发现另一种有趣的皴法——披麻皴。在董源的画作中,皴法是淡而隐藏的,我们只能看到很少的笔墨,看起来相当圆浑而生动,显得举重若轻,一派平淡天真的气象。

在中国画中,这些高明的笔墨技法,就像受过训练的歌唱家的声音。我们评判一个歌唱家的标准,包括腔调是否圆润,呼吸的方式和乐句是否自然舒畅,等等。

同理,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笔法,我们只有熟悉了画家独特的笔墨技法,才能进一步学习、辨识和鉴赏他们的画作,才能抓住每一幅书画的真正意趣。换言之,看中国画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会透过笔墨,看一个画家基本表现潜能的发挥。否则你就看不到中国画的精髓。正如王季迁老先生所言:

“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你不需要学习传统中国书画,但如果你想完全理解中国绘画史,还想学习鉴赏及鉴真,那就必须学习笔墨,这是唯一的出路,而且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