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案例八十九
桃花源中昆曲声声
年,我市高标准持续打造了一批品牌影响力大、群众认可度高的示范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水平。
根据《关于开展金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示范项目“晒拼创”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市文明办按照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的原则,经过严格考核,共评选出4个示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示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0个示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个特色新时代文明点和20个示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案例。
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20个示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案例。
桃花源中昆曲声声
浙中古镇桃溪,因“有桃千树而得名”。桃溪镇所在地陶村,则是武义县现今人口最多的行政村。陶村有两大宝,一是延福寺,二是昆曲,陶村昆曲是省级非遗,号称南方“两个半昆曲”之乡的半个发源地。武义县桃溪镇陶村积极整合特色文化、乡贤资源,深挖精神文明内涵的基础上,成立了昆曲志愿服务队,在桃源福镇的山水之间唱响了草昆韵味,目前志愿队有队员43名,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普及昆曲知识,传承实践非遗文化。
重整非遗资源
武义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昆山腔流传在金华一带仅存的唯一支脉,留存剧目多,形式独树一帜,深受专家和观众喜爱,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陶村昆曲志愿服务队始终秉承对昆曲艺术的坚持和热忱,致力于昆曲复排、复唱,截止目前通过整理誊写唱谱40余部,复排《牡丹亭》、《十五贯》等濒危大戏及折子戏20余部。业余老艺新秀们苦练昆曲技艺,保留昆曲的古韵古风,声动业内外。使昆曲这朵艺术奇葩在武义这片富有诗意的土壤上世代传承、永放异彩。
创新普及方法
为了提高未成年人兴趣,使他们能够看得懂、坐得住,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志愿服务队创新昆曲传播普及的内容、形式和手段,通过演出、讲解昆曲片段,上台互动等方式加强与昆曲艺术家的切磋交流;制作宣传图文、发放昆曲人物画小书签、便签贴、小折子等小礼品增强趣味性;开展昆曲进学校、送戏下乡等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小昆班”,传承昆曲知识和艺术。丰富当地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也熏陶培育了一批昆曲戏迷,通过作品演绎引导乡风文明。
建立昆曲普及阵地
开辟桃溪中心小学作为昆曲传承基地,开展昆剧社团活动,教授学生昆曲表演技艺,培育昆曲传承人。昆曲社团班每年教育培养学生40余名,学生每年参加镇百花会进行汇报演出、参加交流展演活动,传承效果初显。改编昆剧表现形式,探索餐厅特色驻演、昆曲展陈馆小剧场等体验式表演模式,打造“昆曲消费升级版”,积聚人气,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来源|武义县文明办
编辑
汪丽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