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著名作家白先勇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携手海峡两岸文化、戏曲精英,共同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引发轰动。此后在香港、苏州、杭州、北京、上海等地开启全国巡演,受到各地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喜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青春版《牡丹亭》造访美国、英国、希腊等国家,更多次走进全球和全国的高等学府,所到之处,无不引发热烈反响。时至今日,已经演出了四百多场的青春版《牡丹亭》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4月18日至20日,3天9小时的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这也是青春版《牡丹亭》时隔多年后再次登上北京的舞台。年,青春版《牡丹亭》将在全国16个城市上演33场。
85岁的白先勇仍关切着这部心血之作。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他在《细说牡丹亭》的发刊词中动情地说,他觉得上天留他,是因为他有事情没有完成,而推广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青春版《牡丹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昆曲进校园”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艺术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昆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肯定。而反观当时的国内,昆曲的境遇却显得有些落寞。
“在21世纪开始的时候,昆曲的整体状况又有往下滑的趋势了。因为第一线的老师傅们,那些大师们都到了退休的年纪,青黄不接。看昆曲的观众也渐渐老化,年轻的观众不了解、不理解,对我们整个的传统文化还是有点隔阂的。”回忆起青春版《牡丹亭》问世前昆曲的状况,白先勇直言有些惨淡。“我自己本来不是昆曲界的人,只是昆曲的爱好者,非常热爱这门表演艺术。这是我们的文化国宝,而且是‘百戏之祖’,看到昆曲式微,我心里面非常的焦虑、着急。中国大陆一些爱好昆曲的朋友们,或者一些昆曲界的朋友们,演员、大师们,大家都很焦虑。于是我振臂一呼,打动了海峡两岸一些文化精英、戏曲精英的心,大家一起合力来完成这样一个非常庞大而且成功的一个文化工程,现在回头看实在是难得。”
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此后在香港、苏州、杭州、北京、上海等地开启全国巡演,并造访美国、英国、希腊等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引发热烈反响。白先勇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昆曲进校园,“我们在中国、美国的40所高校巡回演出,所以我们也培养了差不多几十万的观众,其中大概70%都是青年观众,其中大学生为多,所这个戏很特别。还有重要一点的就是很多昆曲行家还有学者们都写了很多文章,肯定我们在这些年来的努力。我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都成立了昆曲中心,所以我们不光是在演出,而且还进了校园,把昆曲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程。”
“最难的是如何打动21世纪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
说起与昆曲的缘分,还要追溯到白先勇9岁的时候。“抗战胜利以后在上海偶然的机会跟着家里看到了梅兰芳、俞振飞演的《游园惊梦》一折,那个时候是我对昆曲的第一印象,现在想起来有很多是天意。”白先勇回忆说,“年两岸通航,复旦大学请我做访问学者,我刚好看到了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我那时以为昆曲没了,没想到他们演得那样精彩,我那个时候看了以后非常激动。我就说我们中华民族这么了不得的文化瑰宝,一定不能让他衰弱下去,那时候就动心起念了。我想昆曲在我们手上让它微弱下去,甚至消失的话,那简直是民族罪人了,所以讲得好听就是使命感,一种文化的使命感。没想到,后来的年我自己来制作《牡丹亭》了。”
之所以选中《牡丹亭》,白先勇认为有几个原因,“《牡丹亭》是最常演的,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剧目。它的主题是爱情,是情,是各种层次的情。我想可以打动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心。而且这是汤显祖的扛鼎之作,它的文辞之美,它的文学底蕴之厚是无出其右的。”全本《牡丹亭》共五十五折,白先勇请了台湾5位专家花了5个月打磨出剧本。“我们的大原则是只删不改,原词太美了,不能动的。但是场次的调度怎么去删减,怎么去编、‘剪辑’,很花功夫。我们是要编成三本,经过仔细斟酌,在情上下工夫。最终第一本是《梦中情》,第二本是《人鬼情》,第三本是《人间情》。我们的本子很注重观众的心理,我们有冷戏、热戏、明戏,对子戏,独角戏,怎么样的分配都仔细考虑过的。”
对白先勇来说,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挑战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剧种和剧目,如何打动21世纪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我们一定要顾虑到现在的观众。我们在舞台的设计,服装的设计,灯光的设计,利用现代的舞台的一些元素。但是我们有个大原则,我们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我们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我们很谨慎,不能乱用现代的东西,但是一定要保持在传统的基本基础上面,把现代的元素很谨慎地加入到里面去。我们这个戏看起来它是一个正统、正规、正派的一个演出,是个传统的戏的演出,但是你会觉得它是有现代的元素,现代的审美观在里面的,所以能够打动现在的观众的。”
“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何处,如何自处?制作昆曲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如今青春版《牡丹亭》演了19年,即将步入20个年头了,谈及这部剧常演不衰原因,白先勇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力多少出乎我意料之外,尤其在各个大学里面。这个戏真的能够打动青年人,很不容易,到今天为止还是这样。我相信经典就是经典,它不会因为时间而逊色的。对于传统艺术,年轻人不是不愿意看,而是我们没有把美的东西让他看到,他看到美的东西,会兴奋和感动,这是一样的。”
虽然演了19年,但青春版《牡丹亭》的主要演员还是原班人马。白先勇说,“演员没有散掉,这是了不得的。他们现在虽然是没那么‘青春’,可是他们的演技已经大为精进,‘生旦净末丑’都可以独当一面了。可以说其实现在是他们最好的表演年纪。他们师出名门,而且有四百多场丰富的舞台经验,全世界最好的剧院都去过,水平最高的观众都见过,看过全球观众的反馈,然后不断的调整,真的很难得。”
白先勇认为,20年来,昆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观,“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文化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大问题是怎样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古老文化在世界舞台上重放光芒。我们制作昆曲,把传统与现代结合,想要探讨的就是怎样让它再产生意义,怎样再感动年轻的观众。如果说这样做下来大家不感动、觉得没意义,那我们的文化就只好放在博物馆了。如果说它在现代还能感动人,还能让大家产生认同感,那我们就需要去找到是哪些东西生成了这种认同和感动。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何处,如何自处?制作昆曲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这几年的经验使我最感动的是一些场景,在学校里的演出,结束后学生涌到前台去,晚上十点多了还不走,我看到他们的脸,他们的脸上在发光,经过这场古典文化的洗礼,我想他们心中都在寻找一种文化认同。在国外演出的时候,有些华侨和留学生哭起来,那几滴泪水就包含了很多意义,看到自己的文化在西方舞台上放光芒,那种认同、骄傲和感动是很复杂的。我们欣赏西方的交响乐、悲剧、芭蕾,会感动,但那是西方文化的成就,华侨和留学生看完昆曲会说这是我们自己的艺术成就。我很高兴,这样的结果就证明我没有白做。”
“我们的文化是在古老的生命里头,不断有着青春重生的能力”
走过几十年的春秋,经历了人世间许多的悲欢离合,如今的白先勇对于“青春”和“爱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青春和爱情都是大家最美的时候,我想一个人一生最美的就是青春,在青春时代,那么最追求的就是爱情。我想一个人一生中青春是最好的日子,爱情是大家都想追求的,所以我觉得《牡丹亭》刚好满足了这些观众的心理,你看青年观众当然能够认同,因为这是这么美的爱情故事,中年观众和老年观众也可以回忆年轻时代的爱情,所以很感动。青春总是绚烂的,也是短暂的。我们的中国文学里面,许多都是在悼念这种青春的流逝,悼念生命中美好的流逝。我发现自己蛮矛盾的,一方面我有那种老灵魂,很早的时候就有那种人世沧桑的感觉,另外一方面,我又对青春生命的那种焕发,也有强烈的感受。其实我们的文化也是这样,在古老的生命里头,不断有着青春重生的能力。
谈及青春版《牡丹亭》未来的规划,白先勇表示,“现在这些演员们刚刚40出头,是最好最成熟的时候。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和处理,也在不断进步。我希望他们还可以演下去,同时我觉得也要培养新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希望它能够被传承下去。”
除了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跟苏州昆剧院合作制作了不少好戏,像《玉簪记》《白罗衫》《西厢记》《义侠记》《长生殿》等等。“如果有个机会做个展演,我觉得还会很好。”白先勇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田婉婷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