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
大雅元音话昆曲
江沛毅老师
江沛毅老师:
字菊笙。供职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编研室,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会员、上海市闽行区文联委员,上海国际昆剧联谊会副秘书长、田笙昆曲研习会副会长。著有《俞振飞年谱》、《俞振飞诗词曲联辑注》。
昆曲概述
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表演的最高典范,它取代了以金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杂剧在剧坛的中心地位,同时也超过了其他南戏声腔,成为明、清两代最重要的戏剧形式,雄霸剧坛长达二百三十余年。
1
曲海沧桑六百年
不同时期戏曲样式:古倡优、汉角抵、唐参军、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南戏。梵剧和古希腊的悲喜剧现在没有了,但中国的戏曲还在。“曲”指诗词曲,是在诗词基础上的又一呈现形式。《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另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四大南戏。北方地区以元杂剧为主,在向长江流域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地方方言,产生了昆山、余姚、海盐、弋阳四大声腔。昆山腔保留了下来。
魏良辅尽洗乖声
魏良辅对旧有曲调、音乐伴奏、曲唱方法进行改革,讲究度曲技巧,对曲唱的方法、伴奏的乐器都提出了一整套的标准。其中“三绝”指字清、腔纯、板正;“五不可”指不可高、不可低、不可重、不可轻、不可自作主张;“五难”是对演唱者提出对要求,即开口难、出字难、过腔难、低难、转收鼻音难;“两不杂”指南曲不杂北腔,北曲不杂南字;“两不辨”指不知音者不可与之辨,不好音者不可与之辨。
梁辰鱼自翻新调,改编了《浣纱记》的剧本,把昆山腔的清唱技巧和音乐风格运用到舞台实践表演中,从而为昆腔新声的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换言之,即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调“冷唱”的不足,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这种从原始的昆山腔发展成为昆曲,再进一步登上舞台,即是这个声腔定型和成熟的过程。
自万历初年,昆曲快速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剧种,逐渐成为剧坛盟主。“魏良”二人在音乐和文字上进行改革,使剧本最终可以立体的呈现在舞台上,以致“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是昆曲的发展期,著名的有“玉茗堂四梦”(《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箫记》)。清顺治至康熙年间经典曲目有《长生殿》和《桃花扇》;雍正至乾隆年间有折子戏即“清宫大戏”《月令承应》、《法宫雅奏》、《鼎峙春秋》、《劝善金科》、《穿戴提纲》。
一曲微茫大雅亡
花雅之争与徽汉合流
“花”指地方戏,“雅”指昆曲。地方戏是不能进入京城的,但在清乾隆晚期,由于皇帝过生日,特准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进京,后来他们留在京城与汉剧合流并吸收了昆曲的很多东西,最终形成了京剧。
另一方面,由于昆曲常年都是七、八百出传统剧目的反复搬演,新血液补充少,老剧目的内容几乎家喻户晓。这因为观众都太熟悉了,久之生厌。又因曲文过于典雅,排场过于冷静,与时代精神不相适应,昆曲逐渐开始衰落。
年,为培养昆剧演员防止昆曲消失,有识之士在苏州创办了昆剧传习所。其小生取“玉”字旁,寓意“玉树临风”;老生、老外、副末、净取“金”字旁,寓意“黄钟大吕”;副、丑取“水”字旁,寓意“口若悬河”;旦取“草”字头,寓意“香草美人。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民间社团周传英等人排演的《十五贯》在北京演出后大获成功,轰动一时,也因此被誉为“一出戏就活一个剧种”
声情舞态从头说
话剧、歌剧、舞剧等西方舞台艺术俱是各成系统的,而昆曲则不同,它是歌舞合一,唱、念、做并重的综合艺术。通过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将剧本从案头走向了舞台,完成戏剧艺术的终端创造。
剧本——集中国传统诗词曲的文学之美
每部作品的结构方式,均细分为若干折子,每折戏自成起讫,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中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可以独立演出。在语言上,则继承了从《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吸收唐诗、宋词、元曲的菁华,采用长短句的格式,使字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充分发挥汉语的音乐性,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
昆曲音乐直接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它是从隋唐以来的歌唱形式的不断衍变之中逐渐形成的。隋唐时期兴起的燕乐,会聚了各民族的音乐和外来的音乐成分。至宋代,歌舞、说唱艺术繁盛,词调的兴起而成为一代文学与音乐,基本奠定了“倚声填词”和“依腔度曲”的歌唱形式。金元时期,传统歌唱法在繁荣的南北曲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缘。就在历史的音乐文化递传的基础上,昆曲的音乐系统开始正式形成。因此,一般公认昆曲音乐是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最后遗存。
载歌载舞——昆曲表演的本质和成熟的标志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古乐府中,如《焦仲卿妻》诗、《木兰辞》、《长恨歌》等,虽咏故事,而不被之歌舞,非戏曲也。《枳枝》、《菩萨蛮》之对,虽合歌舞,而不演故事,亦非戏曲也。”“以歌舞演故事”是迄今为止,对于戏曲表演本质定义最准确、最简练、最生动的诠释。昆剧的特点主要是歌、舞、剧、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然这也是中国戏曲的共同特点,不过昆剧对这方面的要求更高。……昆曲一上台就得连唱带做,载歌载舞;在唱得时候,不仅要注意吐字行腔,就是手、眼、身、步,也都得随着唱腔的节奏,一举一动都要与一字一腔配合得非常紧密。”——俞振飞
“歌”的形式是唱、念;“舞”的形式是做、打。昆曲表演程式的四功是唱、念、做、打。“唱”、“念”属于音乐范畴;“做”、“打”属于舞蹈范畴;“唱”、“念”以其音调和旋律;“做”、“打”以其动作和造型;共同用节奏作为联结、贯穿的链条,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又相互制约,构成一种有机综合的表演形式。
生旦净末丑——独特而细化的行当分类
“生”即男子之称。史有董生、鲁生,乐府有刘生之属。生行分大官生(帝王将相)、小官生(年轻员)、巾生(风流蕴藉的书生)、雉尾生(雄姿英发的将领)和穷生(落魄书生)。“外”指生之外又一生也,是正直善良的老年男子,戴白满或花满;或谓之“小生”;“老生”指有资历地位的中年男子,戴黑三或花三。
“旦”即宋伎上场,皆以乐器之类置篮中,担之以出,号曰“花担”。今陕西犹然,后省文为“旦”。旦行分老旦(老年妇女)、正旦(贫穷正直的已婚女子)、作旦(未成年者)、四旦(刺奸复仇的女刺客)、五旦(妩媚多姿的未婚女子)和六旦(丫环);“贴”指旦之外贴一旦也。
“丑”即以墨粉涂面,其形甚醜,今省文作“丑”。丑行分小丑(幽默滑稽、朴实敦厚的小人物)和副丑(奸刁刻毒的反面人物,介于小丑和白面之间)。
“净”字不可解。或曰:“其面不净,故反言之。”予意即古“参军”二字,合而讹之耳。净行有大面(净行正角)、白面(净行副角)、邋遢白面(白面的分支,扮演风趣诙谐的平民百姓)
“末”即优中之少者为之,故居其末。古谓之“苍鹘”,言能击物也。北剧不然,生曰“末泥”,亦曰“正末”,外曰“孛老”,末曰“外”。末行有副末,即末的副角,扮演家院等配角。
江南书院
-
jnshu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