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茗响出昆腔大唐春社昆曲雅集侧记

辛丑五月,夏至过去几日。

京城大唐春社小院花团锦簇,浓荫蔽天,海棠、柿子、滔婆、毛桃等初生果实缀满枝头

此景正入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境地。

庭院中,一群爱好戏曲的茶友正在举行以昆曲为主题的雅集。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

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

元来春心无处不飞悬。

哎,睡荼蘼抓住裙衩线,

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

这是《牡丹亭寻梦》中“懒画眉”一段唱腔

表演者是茶人、椿堂书屋主人张莉和画家、诗人张宏芳女士。

她俩都是昆曲文化传播者金谷老师的弟子。

张莉的缠绵婉转,宏芳的柔曼悠远,表达出昆腔的文化深厚内涵。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汉族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兴起于明代,其艺术性很高,文词优美,唱腔柔和,是古代文人热衷追求的雅趣和品位。

此次雅集召集人焦小云老师说:小时候就很喜欢昆曲,认为昆曲人物大都青春美丽,唱腔温婉,服饰也很讲究,是女人心中的梦想

自从十几年前在北京大学观看了台湾白先勇先生主持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艺术更有了一份热情和新的认知。

焦小云老师说:昆曲已经古老,但它的生命力要得到延续,就一定要在时代中流转,要在青年一代中产生共鸣。

今天,人们对昆曲的传承并不是欲追复之,而是应该融合时代的风尚。如此虽有不合于古之处,但也确实不必缪于古

俞平伯先生曾经说过,“昆曲之亡是必然也,其幸而不全亡者,则在有此癖好者之努力,及社会上之扶持耳。”

我们今天以茶叙方式学习昆曲,可谓是“事最平淡,无取夸张”的做法,我们正在承担昆曲“癖好者”的社会责任。

焦小云老师又说:对于我们这些“癖好者”来说,学习昆曲更重要的意义不是为了登台表演,而是积极参与一种自觉的修为。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去追求与实现道德的美感和做女人的那份优雅。

席间,张莉女士又即兴表演了一段剑器舞,她那静动交互、刚柔兼济的舞姿,让人们感受到现代女性所具有的综合素质的优雅。

茶友赵小燕女士的演唱引人瞩目,她从小学戏,掌握了一些戏曲基本功,表演形态比较自如。

她说通过这次雅集,她对昆曲更加热爱了,准备事后就去寻师拜师,让自己的演唱更加专业些。

大唐春社主人、北京大学教授赵为民讲述了小院举办文化雅集的往事。

大唐春社主人、北京大学教授赵为民讲述了小院举办文化雅集的往事。

他回忆起其中一次昆曲雅集是与北大郑也夫教授一起举办的,当时还邀请了三联《读书》杂志主编王炎先生、《博览群书》杂志总编常大林先生、对外经贸大学佟志广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先生等学者参加。

席间,北京昆曲超级票友、清华大学教授李盾先生的讲座专业性学术性极高,反响非常热烈。

赵为民教授说:当时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认为在喧嚣浮躁的社会里,昆曲犹如清新剂,可以让人心安顿。

他即席写了一首绝句曰:

春色欲归疏雨外,

昆声忽起乱风中。

嘈嘈浮世何来雅?

愿此戏文嚼未空。

听好戏,还须品香茗。

赵为民教授取出一款六安篮茶作为雅集主打茶品。

这款茶有些年份了,用以消夏品饮还颇合时宜。尤其是煮茗于小院松柏竹篁丛中,更是充满闲情逸趣。

其实昆曲戏文中不乏有这样情致的描写。如《玉簪记茶叙》写道:

竹间禅舍草簷深,

惟有清香共苦茗。

看白鹤双双松下自鸣。

六安篮茶归属黑茶类,主要产于安徽省六安地区,明代就已开始制作,到了清代更是盛极一时,甚至影响到东南亚诸国,并被当地上层人士和富商们所追捧,尊为“圣茶”。

篮茶贵在“陈”字,茶的年份越老,越觉入口柔顺,醇香浓郁。

此茶还可药用,其性温和,入夏饮之,可祛湿解暑,消瘴辟邪,功效明显。

赵教授用自己设计的一把黑茶专用紫砂壶为大家冲泡,明显体现出陈茶老味,饮之绵柔甘甜,口感体感皆妙不可言!

不知不觉,日头又跌落西山,天边一抹晚霞,好似白昼作别时留下的一丝微笑。

是的,好的文化雅集,必定使人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正如赵为民教授所说:雅集的善意不在于给人一种“躺平”的享受,而是给出让人在精神上有所追求的空间,以此去实现美对丑的战胜,人文对知识的超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