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徽班进京与京剧出世秦声戏语

如果想了解京剧艺术,“四大徽班”进北京是如何也绕不开的。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代封建王朝的陪都或首都,也是这五个封建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所以,早在京剧诞生之前,北京已经有许多地方戏曲汇集演出了。

昆曲剧照

在京剧没有诞生之前,北京就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南昆,即指南方流行的昆曲,相传为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人顾坚初创,明中叶经魏良辅改革,形成曲调婉转,以管笛伴奏为主的新风格,俗称“水磨腔”,受到观众欢迎。北弋,即指江西的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与当地赣语、传统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因它在黄河以北颇为流行,成为“燕俗之剧”,故称北弋。

秦腔剧照

东柳,即指山东的柳子腔。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是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柳子戏记录在案的传统剧目余出,音乐唱腔曲牌余支,这一剧种既有北曲豪放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戏委婉细腻的特征。西梆,即指陕西及山西的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陕西的秦腔、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等,均属梆子腔。

《长生殿》剧照

与此同时,江南的徽、汉两调,也已在北京广泛流传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剧种应属昆曲。昆曲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的宠爱和扶植,并被他们视为高尚技艺而划入了“雅部”,曾经一时雄踞京都戏曲舞台。但因昆曲日益走向宫廷化,明朝末年有了衰退迹象。到了清康熙年间,由于杰出的剧作家洪升创作出了《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出了《桃花扇》,昆曲因而得到了复苏。当时这两出戏的演出,曾“轰动九城,红极一时。”但终于因为昆曲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影响下,从形式到内容都日趋僵化,因而脱离了时代,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以致丧失了艺术生命力,逐渐衰落下去但应指出,昆曲艺术的优秀传绕以及它在艺术上取得的丰富经验,却成为各地方刷种以及后来京剧得以僧鉴的珍贵财富。

《桃花扇》剧照

最早冲破昆曲统治地位并打开北京观众眼界的,是著名秦腔演员魏长生的演出。魏长生来到北京,到当地戏班双庆班搭班演出。他的演出不但压倒了盛极一时的昆曲,而且其它戏班演出也顿时减座。不久,魏长生及其演唱的秦腔,即被清朝政府下令禁演。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秦腔,虽然一度在北京销声匿迹,但魏长生的进京演出却给后来的“四大徽班”入京,闯开了一条道路。

乾隆五十五年,被称为徽班鼻祖的“三庆班”,由著名徽戏演员高朗亭率领来到北京演出。所谓“徽班”,就是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徽戏历史比较悠久,最早流行于安庆一带,在其发展中曾不断吸收其它地方剧种的曲调和演唱特色,因而形成包括二黄、昆腔、四平调、徽调、吹腔等曲调十分丰富的地方剧种,它是京剧的主要来源。

京剧剧照

高朗亭所唱的主要是徽剧的二黄腔,但他自进京以后,在吐字发音上不断地吸收了北京字音,在曲腔上兼收并蕃其它剧种的特色,使二黄腔的曲调更为优美,表现力更为丰富了,徽班从此就在北京扎下了根。这对于后来的京剧音乐和演唱影响极深,所以直到今天京剧的唱腔仍有“二黄”之称。

继“三庆班”京以后,先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三个徽班剧团进入北京,即后来人们所说的“四大徽班”。那时“四大徽班”的演出,号称“文武昆乱不挡”。而且,每个戏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其中三庆班以演连台本戏见长;四喜班拥有昆曲剧目最多,表演上也特别能够发挥昆曲的长处;和春班专擅演武戏,火炽热闹,发展了徽剧原来独有的武技特长;春台班青年演员多,具有青春的活力。当时人们有句话说:“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这四句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四大徽班的特色。

京剧剧照

“四大徽班”进入北京后,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