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阅微沪上撷芳记记上海访徐维新老师求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

“侬今朝头要去……”“阿拉侪白相去……”,驻足在上海徐汇区的这个老式小区里,那些陌生又熟悉的音调环绕包围了我。

仿佛是时间的胶片蓦然倒放,又仿佛是许久不曾翻动的匣子突然打开,邂逅过去时常赏玩的爱物,触感略有些生疏,但唤醒熟悉回忆时,那种久违的喜悦、欣慰和亲切如迅速生长的藤蔓般攀满心间。

徐维新先生

我听着这些与我的乡音无比相似的发音和字句,想到儿时还浸润在浓郁方言氛围中的光景,说着海门话的奶奶那时还没有这样多的白发,坐在门口剥着豌豆,讲着上海话的舅婆那时眼尾也还没有刻上日子的印痕,依旧是挂着满脸生动鲜艳的表情,讲着闸北哪里出了桩新鲜事儿。

真的是很久没有好好说过方言了,回过神来,我迈向不远处的小楼,此行要拜访的正是住在这方老小区中的上海曲艺界老前辈,《中国曲艺志·上海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的副主编,上海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徐维新教授。

此前,我与徐老师从未见过,几经辗转托人联系,表示想向他请教一些关于上海地区说唱曲艺的问题。不想徐老师爽快答复,到我后来去了才知道徐老师还提前准备了不少的资料,电子文献,图像视频,纸质书籍,这一行只能说虽是北风渐冷,但心中感动与温暖却在不断累积增长。

当然彼时初次登门,我还是颇有些紧张,一是担心自己贸然来访会有打扰,二是确实此前对上海的说唱曲艺不甚了解,恐在老师面前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轻轻叩开门,因未知而带来的心慌与不安,如同水面的浮沫瞬间散开。

因为门后的老爷爷慈眉善目,满面笑意,精神矍铄,初逢便是如沐春风的舒适柔和。徐老师热情地招呼我进屋,他眉开眼笑的样子,让人十分放松。问候过后,我简单地说明来意,徐老师也坦率直接地打开了话匣子。

他先是认真地对我讲起了几种在上海地区历史较为悠久的曲艺,如锣鼓书、钹子书、弹词等,涉及它们的起源、具体内容、表演形式和现存状况。接下来,老师便讲到了他最热爱也最熟悉的独脚戏,独脚戏的发轫、变迁,在上海这片土壤上,它如何摇曳生姿,又是如何经历风霜。有哪些著名的艺人因何契机结缘独脚戏,创作了哪些作品,对独脚戏和上海滑稽事业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中国曲艺志上海卷》编撰人员名单

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清清楚楚,如数家珍。徐老的讲述耐心细致,温和明了,既能让人感受到他对独脚戏事业充盈着无限热情,又令人折服于他对理论知识条分缕析的考证与严谨缜密的归纳。

我们的谈话从“独脚戏”这个看似简单日常,但实际意蕴丰富,背后历史关联甚广的名词开始。徐老师平易简明地解释到“脚”就是“脚色”,在上海方言中指某一情境中的人物,扮演一个人物就被称为“起脚色”。独脚戏的表演样式也并不复杂,由两人相互搭档完成。一人主要表演,称“上手”,以方言搭配乐器演奏,讲述新鲜趣闻或地方故事。另一人配合演出,或伴奏,或附和上手的讲述,称“下手”,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三巧板等。

老师曾作为下手亲身参与过独脚戏演出,也曾整理过独脚戏演艺历史上的经典剧目,更投注了无数心血与光阴进行作品的创作与理论的研究。独脚戏生长在开埠后商业经济迅速繁荣的十里洋场,在江南地区人口流动量最大,人员构成最复杂的土地上,这就注定它将会是来源多样,传播广泛,包容百态,贴近民俗世情,融汇多种艺术血脉的曲艺形式。

《传统独角戏选集》

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独脚戏的音乐使用上。独脚戏说唱过程中的音乐融汇八方,有民间小调,也有对苏州评弹、滩簧、昆曲等周边戏曲曲艺的借鉴与学习,还有受京剧、西方音乐等传播力强劲的艺术形式影响。

同时,也正因如此,关于独脚戏起源的解释,与上海及江浙地区其他曲艺形式的关联,众说纷纭,难以确切地厘清。徐老师对于独脚戏起源问题的质疑与探寻从一次讲座开始。

在讲座中,徐老师一开始沿用了普遍说法,即王无能年在江苏都督程德全家做寿的场合表演了苏州小调“哭妙根笃爷”是为独脚戏表演的雏形。但后来经过与同学们的互动和探讨,他发现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漏洞。于做寿之日,唱哭丧调,明显有悖人伦与常理。并且,根据历史,王无能生于,初出道演文明戏是年。年的王无能,刚至弱冠,还未入行,如何能去都督家中演出?

徐老师发现之后,便不断翻查资料,反复翻阅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宣统年间图画日报。最终,他找到了“唱小曲”一图。街头艺人拉起二胡吟唱民间事的形式与独脚戏早期的传统表演形式极为相近,由此可以大致推断独脚戏在形成的过程中应当是受到“唱小曲”这一民间表演形式的影响,亦即独脚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宣统年间。

徐老师说起这段往事时,眉梢眼角皆流溢着熠熠光彩。求真探微,人与学问之间大抵就是这样互相照亮的吧。他未曾言及卷帙浩繁间辗转求索的艰辛,只是欢欣于更进一步的收获。可以想见在独脚戏相伴前行的道路上,他是一直这样发掘那些或因以讹传讹,或因不够严谨、重视而产生的问题,通过有据可依的考证梳理和充分翔实的文献支持,去解释疑问,扫除误区,构建和完善曲艺理论。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

曲艺本身以人为的设计与演出呈现给受众,为他们带来即时的愉悦和享受。人们或震撼于形式,或惊艳于内容,从中收获快慰与感动。而幕落时分,曲中人散,声音与光影消退,那些沉醉于曲艺中的人们又重新投入平凡日常。有的曲艺能够长青而绵延,但更多的曲艺作为时代与地域的产物,时过境迁后,如浪花般湮灭于历史的长河。它们从何处而来,血脉为何,经历为何,内涵为何,无人问津,亦不再有人知晓,更遑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